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3个盘子每盘8个,孩子写“3×8”被老师画了个大红叉。 标准答案必须是“8×3”。 这事儿一下就点燃了家长们的火气,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老师的解释听起来好像很“专业”,说新教材要求严格区分乘数和被乘数,必须是“每份数×份数”。也就是说,8个是“一份”,3个盘子是3“份”,所以只能是8×3。据说这种教学法是为了帮孩子建立清晰的数学模型,为以后学更复杂的概念打基础。 可这不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吗?乘法交换律是数学的基本公理,为了一个僵化的格式去否定一个基本规律,这让孩子以后怎么相信数学?这到底是在教孩子理解世界,还是在教他们盲目服从一个脱离实际的规定? 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把孩子的思维框死。他们以后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哪个格式才是“标准答案”。数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这样被磨没了,剩下的只有死记硬背。 教育的根本是启发思考,不是制造标准答案的机器。 纠结于3×8还是8×3,真是把劲儿使错了地方。
上海有所小学出了道超难的数学题,全校正确率才2%,连老师都喊难,说没拓展能力根本
【78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