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1岁的余华在北京初遇“红颜知己”陈虹 回家后,他毅然和发妻离婚,带着陈虹挤在不足6平米的地下室,每月靠40元艰难度日,没想到妻子一句话,让他狂赚1550万,从此人生开挂。 余华1960年生在杭州一个医生家庭,从小住医院职工院,太平间就在旁边,那环境让他早早接触生死。父母忙工作,他常看到担架进出,空气里总有消毒水味,这种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不同看法。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他就去海盐县卫生院当牙医,每天拔牙面对血腥场面,病人叫声不断,这活儿让他觉得腻歪。隔壁文化馆的人拉手风琴,看起来轻松自在,他开始羡慕那种日子。19岁时,他用处方纸练笔,偷偷写小说,想逃离牙医岗位。 投稿老是被退,信封扔进院子,邻居们还拿来闲聊笑话。1983年,总算有编辑从退稿堆里挑中他的东西,让他去北京改稿。那趟北京行打开了他的眼界,他接触各种文学风格,吸收了不少营养。1984年,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他就调到海盐文化馆上班。在那儿,他认识第一任妻子潘银春,她喜欢他的文艺调调,但对他的暴力风格文字不太懂。两人结婚后,他去北京进修两次,夫妻间差距拉大,她想过安稳县城日子,他一心扑在文学上。到1991年,婚姻走不下去,就离了。 1991年,余华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遇上女诗人陈虹。她会写诗,还懂家务,两人聊得来,成了知己。进修完,他回海盐结束跟潘银春的婚姻,很快带陈虹去北京过日子。租的地下室不到6平米,潮湿发霉,俩人挤单人床,用小煤炉煮饭。每个月就40块钱过活,余华靠零星稿费,陈虹写诗补贴点。生活苦,但他们互相支持,聊文学聊得起劲。 余华那时写长篇《活着》,卡在第三人称上,结构不顺。陈虹建议用“我”来讲故事,这话点醒他,小说一下流畅了。他继续写下去,回忆童年送葬队伍的景象,纸钱在月光下像盐巴,写到福贵埋儿子那段时,眼泪直掉。完稿后,两人用剩的5块钱买二锅头庆祝。小说一出,版税进账1550万,这钱彻底改了他们的日子,余华的事业从这儿起步。 张艺谋找上余华,买《活着》改编权,花2.5万,这相当于他当时625个月工资。电影在国际拿奖,小说销量猛增,余华的日子好转,不再住地下室,能在北京买房产。他继续写书,保持上午睡下午写的习惯。60多岁了,发微博还常上热搜。采访里问成功秘诀,他说娶对媳妇,写对人称。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