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咱先别纠结口感,确实有人觉得海水稻比普通大米粗一点、有嚼劲,但现在品种早改良了,像“海红香米”煮出来带着自然清香,黏弹性一点不差,而且营养比五常大米还丰富,蛋白质、钙、硒这些微量元素含量都更高,加工成米粉、米酒照样受欢迎。就算口感还有提升空间,跟它能解决的大问题比,这点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咱们的耕地太紧张了,国家一直守着18亿亩耕地红线,但城镇化、工业化占了不少地,每年还要应对自然灾害,能稳定产粮的地其实不多。 可谁能想到,咱们国家藏着十几亿亩盐碱地,光农业农村部统计的可利用种粮的就有3.4亿亩,这简直是隐藏的“粮仓”啊。 以前这些地要么荒着长草,要么种啥死啥,现在种上海水稻,直接变良田,广东廉江的滨海盐渍地,之前根本没法种庄稼,2025年种“海盐1号”亩产都达到440公斤了,比前一年还涨了近两成,这产量跟普通稻田差不了多少。 要是把这些盐碱地都利用起来,哪怕只种1亿亩,按亩产400公斤算,就能多收400亿公斤粮食,够一亿人吃一年,这对粮食安全来说是多大的保障! 更厉害的是,海水稻还能当“土地医生”,把盐碱地改造成好地,它的根系能扎到30-40厘米深,能吸收土壤里的盐分,根系分泌物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盐分返上来。以前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有5000万亩,就是靠着种耐盐碱作物慢慢改良,现在都只剩零星分布了,这都是实打实的效果。 现在用“四维改良法”,结合物联网监测、土壤调理剂这些技术,改土效率更高,温州那边种海水稻的滩涂,种个几年就能变成能种其他庄稼的良田,还能拿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给建设用地腾空间,一举两得。 还有个太实在的好处——省水、耐造,海水稻能直接用含盐的半咸水灌溉,这对西北、东北那些缺水又多盐碱地的地方来说,简直是救星。 西北内陆的盐碱地,普通水稻浇淡水都活不了,海水稻却能靠着少量半咸水生长,大大节省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而且它抗病抗虫能力强,种的时候不用打那么多农药,不用施那么多化肥,既绿色又省钱,农民也愿意种。 农民能赚钱,这事儿才能长久。以前没人愿意碰盐碱地,现在不一样了,广州有个团队给农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收了稻谷再统一加工销售,保证农户一亩地能赚500元。 温州还在搞专项补助,建配套的机耕路、灌溉设施,鼓励企业搞规模化种植,现在种海水稻的农户越来越多,有的还搞起了观光农业,额外多赚一份钱。国家这么扶持,就是因为看到这不仅能保粮食,还能帮农民增收,稳定农村局面。 可能有人没意识到,海水稻还是咱们的“农业名片”。袁隆平院士团队早就在迪拜的沙漠里种出了海水稻,把荒漠变成绿洲,现在全世界都盯着咱们的技术。这不仅能帮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还能带动咱们的种子、技术出口,比单纯卖粮食划算多了。 现在明白国家为啥大力发展了吧?口感好不好吃是小事,能把亿万亩荒滩变良田,能多打几百亿公斤粮食,能帮农民赚钱,还能改良生态,这才是真的优秀。 咱们十几亿人吃饭,不能只靠那点老耕地,海水稻就是给粮食安全上了双保险,等以后品种再改良,口感只会越来越好,到时候谁还会纠结这点小事?现在越种越多,正是因为国家看得远,知道这东西的价值有多金贵。
看到了中粮集团种的水稻,要不是仔细一看,还以为这里种了一片杂草。为了拿国家的补
【1评论】【3点赞】
Jason
额外的东西再少也是好的,更不用说其生态上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