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高桥,引起美国内讧,议员怒喷:我们只会搞破坏   2024年9月

重楼读世界 2025-10-07 11:49:08

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高桥,引起美国内讧,议员怒喷:我们只会搞破坏   2024年9月28日,新华社从贵州花江峡谷发回报道,这座耗时仅3年多的大桥正式通车。   桥面距水面625米的高度,让它超越北盘江第一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大桥两端的引道与周边高速公路无缝衔接,往来车辆在峡谷间平稳穿行。   当地居民在通车仪式上举着“天堑变通途”的标语,不少人特意驱车体验,用手机记录桥下云雾缭绕的景象。   这座桥的建设速度和技术难度引发国际关注。外媒报道中提到,施工团队克服了峡谷强风、地质复杂等难题,多项技术指标刷新世界纪录。   而就在通车消息传遍全球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正陷入另一番局面。   彼时美国政府停摆危机尚未解除,联邦机构部分停摆影响着民生服务。   中国花江峡谷大桥通车的消息,成了美国社会讨论的导火索。   从社交媒体到电视新闻,关于中美基建差距的争论随处可见。   10月6日,美国自由派评论家格伦在一档时政节目中谈及这座大桥。   他对着镜头明确表示,美国若能将投入对外战争、轰炸行动和资助外国的资源转向国内,完全有能力修建类似的基础设施服务民众。   格伦的观点很快在政界引发反响。   共和党籍保守派众议员玛乔丽随后公开表态支持这一说法。   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美国之所以造不出这样的大桥,根源在于多数政客对战争经济的痴迷,他们不断将资源投入国外事务和所谓亲美政权更迭,即便自己多次投下反对票,却难以改变现状,除非美国民众真正看清问题本质。   这两位来自不同阵营的人士罕见达成共识,让美国内部的分歧更加凸显。   有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本国公路破损、桥梁老化的照片,对比中国大桥的壮观景象,质疑政府的施政优先级。   也有部分声音认为,中美国情不同,不能简单以基建项目衡量发展水平,但这样的观点在争论中逐渐被淹没。   近年来,中国在基建领域的进展有目共睹。   从高铁网络的不断延伸到跨海大桥的相继落成,每一个项目都着眼于改善民生和推动区域发展。   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不仅缩短了贵州当地的交通时间,更打通了西南地区与外界连接的新通道,为沿线产业发展和旅游业复苏注入动力。   而美国的基建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此前有美国媒体报道,该国大量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多年来缺乏足够维护和更新,部分桥梁甚至被评估为“存在安全隐患”。   尽管美国政府曾提出过基建计划,但要么因党派分歧难以推进,要么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在这场围绕中国高桥的美国内讧中,最值得关注的并非简单的技术对比,而是不同发展路径下的民生导向差异。   中国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服务民众、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每一个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   花江峡谷大桥从立项到通车仅用3年多,背后是高效的统筹协调和对民生需求的快速响应。   反观美国,频繁的对外军事行动和海外干预消耗了大量资源。   有数据显示,过去十几年美国在对外战争中的投入数以万亿美元计,这些资金若用于国内基建,足以更新大量老化设施,改善民众生活。   但现实是,政客们更关注地缘政治博弈,却忽视了国内民众对优质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   玛乔丽提到的“战争经济痴迷”并非个例,美国政治生态中,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力长期存在,不少政策制定倾向于维护相关利益群体,而民众的实际需求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   因中国大桥引发的争论,本质上是美国社会对自身发展方向的一次反思,也是对政客们施政重点的质疑。   国际舆论对中国基建的评价多集中在“务实”和“高效”上。   有外国专家在分析花江峡谷大桥时指出,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工程,不仅体现了强大的工程技术能力,更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快速响应民生需求,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而美国的争议还在持续发酵,格伦和玛乔丽的观点引发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共鸣。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呼吁政府将资源转向国内,优先解决基建老化、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但从美国以往的政治运作来看,要实现这一转变并非易事,党派分歧、利益纠葛仍将是重要阻碍。   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本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却意外成为观察美国社会矛盾的一面镜子。   它让人们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发展选择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乎交通出行,更关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民众的幸福感。   中国在基建领域的持续投入,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美国若不能及时调整发展重点,解决国内基建困境,恐怕会在全球竞争中进一步失去优势。   这场围绕世界第一高桥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国家发展的核心,究竟应该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博弈,还是多数人的民生福祉。

0 阅读:11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