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 郑丽文还有机会 大陆过两天就给高市发贺电 蔡正元近期在节目中的一番话引发关注。他提到,若郑丽文宣布将赴日会晤高市早苗,大陆方面可能迅速向高市发出贺电。这种“你动我应”的互动模式,早已成为两岸政治博弈中的一种默契信号。 尽管郑丽文的举动在大陆社交平台激起不少批评,不少网友直呼“失望”“蹭热度”,但这类舆论反响,其实很难真正影响岛内政党的内部选举。毕竟,投票的是党员,不是网友。情绪可以刷屏,却刷不进选票。反而有时,外部的强烈反应,还会被包装成“抗压牌”,在岛内政治中反向加分。 这并非个案。过去多次类似事件都显示,大陆越关注,某些政治人物在岛内的声量反而越高。有网友调侃:“我们骂得越狠,他们选得越稳。”这种“反向激励”效应,值得深思。 至于张亚中,尽管在统派圈中常发声,但在实际政治版图中始终边缘化。即便党内初选,支持度也远不及郝龙斌等人。蔡正元一针见血地指出:就算他当选,所谓的“统”也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他提出的“一中三宪”——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加一部“联邦宪法”——听起来像学术构想,实则逻辑混乱。有网友犀利点评:“这不是统一,是想搞‘政治拼盘’,既要中国认同,又要保留‘民国’招牌,还想另立一部宪法当调停者,简直是自欺欺人。” 更进一步看,这种理论本质是想绕开主权统一的核心问题,用“联邦”“共治”等概念包装“两国论”。既不想放弃“台独”思维,又想贴上“统派”标签,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 两岸关系不是靠新名词或理论包装就能解决的。统一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而不是在“宪法”数量上做加法。任何回避主权归属、模糊历史定位的设想,都不可能成为现实路径。 说到底,政治人物的言论可以多元,但底线不能模糊。真正推动和平统一的,不是花哨的口号,而是对事实的尊重与对大势的清醒认知。
中秋节全国各大城市相比,西安的地铁客流强度居北上广深、成都、重庆之上,充分说明西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