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打通瓦罕走廊是对的,阿富汗一直致力于打通瓦罕走廊。为此呢,他们不惜在未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就把公路修到了边境,更是想要拿出了世界第二大铜矿埃纳克铜矿的开发权,以换取瓦罕走廊的打通。在多次和我们的会谈中,他们也是屡屡提及此事。但我们这边始终是兴趣缺缺,这让阿富汗有些不理解。但事实证明,我们不打通瓦罕走廊是对的。 阿富汗临时政府的算盘其实不难猜。他们手头攥着世界顶级的矿产资源,光艾娜克铜矿的探明储量就有7.05亿吨,铜金含量超1000万吨,堪称世界级宝库。 他们想借这条直通中国的通道盘活经济,把铜矿、铁矿这些宝贝和特色农产品顺着公路送出去,换回来真金白银的发展动力。 为了撬动中国的兴趣,阿富汗把艾娜克铜矿的开发权都摆上了谈判桌。这个2008年就被中企拿下矿权的项目,因战乱和文物保护等问题停滞了十好几年。 他们在一次次会谈里反复提及此事,眼神里满是期待。可中国这边始终兴趣缺缺,这份冷淡让阿富汗很是不解。 但现在再看,咱们的谨慎压根不是没道理。先不说别的,瓦罕走廊那地方的地理条件,就不是一般的“折腾”。 这条走廊长约400公里,中国境内的100公里里,最窄处连1公里都不到。它夹在帕米尔高原南缘和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之间,四周全是海拔极高的群山。 要在这儿修通像样的通道,得翻越4800米的南瓦根基达坂。咱克克吐鲁克边防连的战士巡逻,到5420米的点位得走5个多小时,马都没法骑。 就算公路修通了,每年能通行的时间撑死四个月,比独库公路的封闭期还长。这样的路,根本撑不起稳定的物流需求。 更关键的是安全这根弦,谁也不敢松。瓦罕走廊周围藏着不少风险,喷赤河对岸有极端分子挑事,南边巴基斯坦一侧的塔利班势力也不安分。 2012年,艾娜克铜矿的工人就遭过武装分子袭击,矿场直接被迫关闭。这种安全隐患,可不是一条公路能解决的。 阿富汗可能没细想,打通走廊从来不是修条路那么简单。配套的口岸、海关、仓储设施得一一跟上,这些都需要巨额投入。 可阿富汗的局势太不稳定了。美军撤离后政局刚有起色,但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连矿区电力供应都得靠临时保障,根本扛不起复杂的合作配套。 咱不是没试过合作。中企早在2008年就花42亿美元拿下艾娜克铜矿开发权,计划建矿场、冶炼厂和发电厂,还能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 结果呢?项目刚启动就遇上各种波折。文物遗址的发现要停工保护,武装冲突让工人不敢上岗,十几年过去,进矿道路才刚通车。 这种充满变数的合作环境,谁也不敢轻易加码。毕竟做生意讲究稳当,没人愿意把钱砸进充满未知的漩涡里。 再说,中国的资源进口渠道早就铺得很开了。咱们对铜矿有需求,但来源可不只阿富汗一个。 从南美到非洲,成熟的供应链已经运转多年,物流成本和安全系数都经过了市场检验。犯不着为了一个新项目,冒险重构运输网络。 阿富汗或许没意识到,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里,藏着更复杂的地缘考量。这条走廊是历史上英俄大博弈的产物,如今仍是多国势力交织的地带。 盲目打通通道,可能会卷入区域纷争,反而打乱咱们的周边安全布局。咱在边境部署的山地师,守的就是这份安稳。 中国的态度从来不是拒绝合作,而是讲究时机和方式。艾娜克铜矿的进矿道路今年8月刚通车,中企也在逐步推进项目建设。 这说明咱们愿意等,等阿富汗的局势更稳定,等合作的条件更成熟。但打通瓦罕走廊,显然不是当下的最优解。 那些觉得“不打通就是错失机遇”的说法,根本没看到背后的深层考量。咱们要的是可持续的合作,不是冒进的冒险。 阿富汗要是能先理顺国内局势,把安全环境搞上去,把基础配套建起来,不用刻意换取,合作的大门自然会更敞亮。 现在这样急着用资源换通道,反而暴露了短板。毕竟合作讲究对等和安稳,光有热情可填不平安全与基建的坑。 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不打通瓦罕走廊不是保守,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这份清醒,比一时的利益诱惑更重要。 信源:新华网《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进矿道路竣工通车》
先说这个埃纳克铜矿,听着挺唬人,阿富汗方面说这是世界第二大铜矿,储量达到惊人的数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