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因为乌克兰所有需要的武器、坦克、无人机、战车、轻步兵武器都是来自于北约国家制造和援助,现在乌克兰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也是西方援助一停,泽连斯基就怒骂的原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的空袭打击确实猛烈,乌克兰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基辅的电站、利沃夫的变电所、敖德萨的炼油厂,没少遭到导弹的轰炸。冬天的时候,很多乌克兰家庭因为电厂被炸,暖气和热水都断了,民众生活非常艰难。 但问题是,这些轰炸并没有彻底削弱乌军的战斗力。炸掉一个补给点,过不了多久,北约就能把新武器、新物资补上。 炸掉一个坦克库,很快又有德国的豹2坦克从边境运进来。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土耳其的TB-2无人机、英国的防空系统,一个接一个送到乌军手里。 乌克兰自己造不出多少东西,但它背后有一条巨大的“外援生命线”,让它一直有底气跟俄罗斯对耗。 所以,虽然俄罗斯炸得很凶,但结果就是乌克兰撑下来了,前线防线也没被彻底打穿。到2024年冬天,俄罗斯实际控制的乌克兰领土也就20%左右,远远达不到最初的目标。 乌克兰的军工厂在战争一开始就差不多被摧毁了,国内几乎没有能力制造重型武器。别说坦克、无人机,就连普通的子弹和炮弹都要靠外部供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西方的军援稍微慢一点,泽连斯基都会公开抱怨,甚至骂人。因为援助一停,乌克兰就几乎没法打下去。 北约国家也确实没停过手。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一波接一波地给乌克兰运送武器。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德国的坦克,法国的防空系统,加上小型无人机和各种轻武器,让乌克兰总能迅速恢复战斗力。 乌军依靠这些装备在战场上多次打掉俄军的坦克和补给线,还用无人机频繁偷袭俄军指挥所。 换句话说,乌克兰撑到今天,靠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工厂,而是北约的仓库。 到了2023年,俄乌冲突彻底进入了“消耗战”模式。俄罗斯继续大规模空袭,乌克兰继续靠外援补充消耗,双方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突破。 俄罗斯这边付出的代价非常大。光是导弹和炮弹的生产,就让军工企业不得不24小时不停工。 很多年轻人被征召上前线,伤亡数字不断增加。而且,经济上也被拖得很辛苦。俄罗斯不得不靠能源出口来撑军费,但西方制裁压力又很大,这样打下去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乌克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它几乎完全没有“造血”能力,全靠别人给。每多打一阵子,就要消耗更多的外援。以后战后重建还得背上巨大的债务。可只要北约不断供,它就能继续抗下去。 这样一来,战争陷入了僵局:俄罗斯炸得越来越凶,乌克兰补得越来越快,谁也拿不下谁。 经过几年打下来,普京也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单靠空袭和火力打击,根本改变不了战局。乌克兰的抵抗力并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外部援助。 核武器这种极端选项不可取,一旦动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开始在战略上转变思路,尝试把重心放到外交和谈判上。 俄罗斯在多次谈判里提出过条件:乌克兰不要加入北约,放弃对顿巴斯的要求,把西方的军事顾问和部队撤走。归根到底,就是想切断乌克兰的“外援生命线”。如果北约不再大规模援助,乌克兰撑不住多久。 到2025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出面,推动双方达成了一次临时停火。乌克兰同意在部分地区停火30天,美国也暂停了一部分军援。双方在伊斯坦布尔谈了好几轮,但最终还是没能解决根本矛盾。俄罗斯依旧占着部分乌克兰领土,乌克兰依旧坚持要收回,谈不拢。 从结果看,这次谈判只是让冲突稍微缓和了一下,但局势依然僵持。 这场冲突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现代战争早就不是“谁拳头硬谁赢”了。 第一,后勤补给是命根子。打仗打的不只是前线的士兵,还有背后庞大的供应链。乌克兰没工厂,但有北约的供应链,所以能抗住。 第二,国际援助能改变战场格局。乌克兰之所以能在多次打击后迅速恢复,就是因为有持续不断的外部支援。 第三,单一的军事手段不可能带来决定性胜利。俄罗斯一开始想靠“炸炸炸”解决问题,但事实证明,不管炸多少次,只要援助不断,乌克兰的战斗力就不会崩。 第四,长期消耗战对双方都是沉重负担。俄罗斯要承担经济和外交压力,乌克兰要背上巨额外债,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俄罗斯炸了这么久,终于意识到靠军事打击解决不了问题。乌克兰这边完全依赖北约,自己没“造血”能力,只要外援不断,就能继续撑着。 所以,这场仗想要真正结束,恐怕只能靠政治谈判和外交博弈。和平协商才是最终的出路。继续耗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这场战争最大的教训就是:现代战争已经完全是体系对抗,不是单纯拼火力。谁能在后勤、外交、国际支持这些方面占优势,谁才可能笑到最后。
快报!快报!俄罗斯外交部宣布10月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莫斯科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