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今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中国“

洛风阐社会 2025-10-09 10:50:43

北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今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中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支最强悍的“雇佣军”。 他们用亲身体验,把美国主流媒体精心编织的谎言,撕了个粉碎。 中国对部分国家的免签政策,起初被外界视为“谨慎的试探”,但很快成了引爆入境游的“核按钮”。 2025年一季度,上海入境游客达174万人次,同比激增37.08%,其中外国游客125.6万人次,增速高达61.9%。 更扎眼的是,美国游客接近9.2万人次,俄罗斯5.8万人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增速均超70%。 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兑现:自从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并将过境免签从144小时延长至240小时后,“周五飞上海过周末”成了韩国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瑞士、爱尔兰等国游客也因新增免签待遇蜂拥而至。 这种开放姿态的底气,来源于经济与外交的双重自信。 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157国缔结互免签证协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便利。 反向看,中国也成了全球签证便利化程度提升最快的国家之一。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美国游客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带来的“体验反差”最具戏剧性,堪称行走的“偏见粉碎机”。 长久以来,西方媒体描绘的中国形象在两个极端间摇摆:要么是“贫困混乱的东方古国”,要么是“威胁西方的红色巨兽”。 但真来了一看,画风全变了。 东方明珠塔2025年一季度接待外国游客6.4万人次,同比增长89%。 其总经理郭亦风透露,团队专门优化了外籍游客的购票系统,支持英文预约和跨境支付。 一位美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我以为这里只有红色标语和自行车,结果VR体验比洛杉矶还炫!”南京路步行街的“很久以前羊肉串”店,韩国游客占比达65%-70%,店里紧急招聘4名兼职翻译应对高峰。 更有趣的是,商家发现外籍顾客消费力远超预期:部分商铺外汇收入增长4-5倍,东南亚游客热衷扫货美妆,欧美游客偏爱非遗手作。 这种“真金白银”的投票,比任何宣传稿都实在。 美国游客回国后,在YouTube和Instagram上发布上海vlog,主题从“中国高铁比纽约地铁干净”到“支付宝连路边摊都能用”。 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效果,直接碾压传统广告。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外社交平台“China Travel”话题热度飙升,泰国游客来沪增速达140%,韩国游客130.7%,形成“线下体验-线上扩散-更多人来”的滚雪球效应。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么大开国门搞免签,是不是在“无底线讨好西方”?其实这背后是一盘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棋局。 从经济账看,2024年上海国际旅游收入达1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一季度,仅《时空之旅》演出的海外观众就同比增4倍,全年预计吸引30万人。 更关键的是,外国游客消费贡献占入境旅游收入的60%,停留时间长、重访率高。 这意味着,每增加一个免签国,就等于打开一个可持续的“现金流入口”。 政治账方面,西方政客常打“中国牌”拉选票,但游客的亲身经历成了最有力的反驳。 比如,美国众议院院长曾公开表态:“邓小平肯亲吻美国孩子,他的国家不会与我们为敌”。 如今,类似场景重现:上海乐高乐园开业后,印尼游客哈伦·甘通一家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直接冲淡了当地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这种“民间外交”的渗透力,远胜官方声明。 回看历史长河,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始终在“理想化”与“妖魔化”间摇摆。 20世纪初,美国视中国为“贫弱之地”;抗战时期转为“英勇盟友”;冷战后又沦为“红色威胁”。 这种反复源于信息不对称与政治偏见。 但如今,免签政策成了打破信息茧房的利器。 2025年,上海新增“This is Shanghai”全球推广口号,推出由城市推荐官拍摄的文旅宣传片,吸引海外年轻人——1-5月,“90后”“00后”入境消费者占比突破40%。 这些年轻人用短视频、博客记录真实中国,逐渐扭转了父辈的刻板印象。 正如法国旅游从业者乐盖曦所说:“更多欧洲游客在沪深度游,了解城市历史,而非停留在标题党新闻里。” 美国游客的涌入,不过是中国用硬件实力和软件实力共同打造的“综合产品”赢得了市场认可。 下一步,如果中国持续优化签证政策、拓展国际航线,这股流量还可能倍增。 毕竟,谁不想亲眼看看一个既能造高铁又能玩转数字支付、既有故宫黑科技又有烟火气夜市的国家呢?所谓“宣传”,最高明的方式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让世界自愿走进来,看明白,然后带着真相回家。

0 阅读:0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