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就在这关键时刻,19岁的小战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谁知,竟然吹去一个特等功...... 1951年在朝鲜战场的釜谷里,志愿军 374 团 7 连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南山高地,阻断英军的退路。 战斗进行到后期,连长受了重伤,部队的命令也无法传达下去,战士们的弹药也都打光了,司号员郑起只能冒险到敌军士兵的尸体旁,收集剩下的少量子弹和手雷。 根据记录,当时幸存的战士只有13人,而且每个人都受了伤,面对英军王牌部队第 29 旅发起的最后进攻,战士们似乎只能拔出刺刀,准备和敌人近距离拼杀。 就在这危急绝望之时,19 岁的司号员郑起临时承担起了指挥的任务,眼看着一大群英军冲了上来,郑起心里清楚,和他们硬拼是没有胜算的。 于是,他拿起了那把被弹片打坏的军号,准备吹响它,告诉战友们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但没想到,奇迹发生了。 当这阵奇怪的号声在战场上响起时,正在冲锋的英军士兵全都停了下来,他们竟然转身往回跑!这支精锐的英军部队就这么撤退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胜利的关键不在号声本身,而在于英军对这号声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之前和志愿军的战斗中,英军已经对志愿军的冲锋号形成了恐惧的条件反射。 在他们的经验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声,就意味着志愿军会不顾伤亡地发起冲锋,而这次这阵模糊不清的号声反而让英军更加害怕。 他们听不明白这号声具体是什么意思,只能凭自己猜测,有人可能把这号声当成了志愿军总攻的信号,以为志愿军的大部队要冲过来了。 而就在英军掉头撤退的时候,志愿军的主力援军刚好从侧面和后方赶了过来,战场形势立刻发生了逆转,英军彻底溃败,在阵地前留下了近两个连士兵的尸体,而那几名幸存的志愿军伤员也都活了下来。 战后,郑起被记为了特等功,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也亲自批示表扬了他,还那把破损的军号和缴获的 “绿老虎” 军旗放在了中国军事博物馆。 这两件物品无声地证明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智慧和勇气也能成为最强大的 “武器”,真正的力量有时候不在于声音有多响亮,而在于这声音能让听到的人心里产生多大的震动。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观文物 学军史丨7名战士坚守阵地,他用这把军号吓退敌军
[微风]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
阿秋手作
2025-10-10 02:35:2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