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44岁的陈景润在住院时,喜欢上了27岁的女军医,在向女军医表白时,将对方吓得连连拒绝,但没想到,陈景润说了一句话,女军医立即点头答应。 2024年陈由伟的家庭影像分享会上。他投影出一张黑白旧照:病床上的陈景润正递水杯给由昆。 “这是他们相识第37天拍的,很少有人知道背后的故事。” 台下听众屏息,听他讲述这段始于病房的特殊缘分。照片里没说出口的温柔,藏着两人感情的起点。 1977年深秋,北京某医院内科办公室。27岁的由昆接到调令,临时负责一位特殊病人。“他叫陈景润,数学家,性格内向,得多费心。”上级的叮嘱让她好奇,这个“特殊”病人究竟是什么样。 她拿着病历本,轻轻推开了三楼病房的门。 病房里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病床上,44岁的陈景润趴在床板上写东西。瘦得凸起的肩胛骨顶着病号服,桌上堆满演算纸。 由昆轻咳一声,他才抬头,眼里满是未散的专注。“陈先生您好,我是您的责任军医由昆。” 他放下笔,点点头,又想低头继续演算。由昆上前按住他的手:“先测血压,配合治疗才能早点康复。”他没反抗,左手却仍攥着半张写满公式的纸。 血压计数值跳出时,由昆皱眉:“心率太快,您多久没好好休息了?”他含糊地说“记不清了”,目光又飘回桌上的纸张。 接下来的一周,由昆每天准时来查房。她发现陈景润有个习惯:总在她来前把演算纸理整齐。“陈先生,该吃药了,用温水送服。”他接过药片,却盯着她手里的药杯发呆。 “这个杯子容量是250毫升?”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她愣了愣。 由昆那时在自学英语,休息时会带收音机练听力。一天她在病房外的走廊练习,反复播放一段录音。身后传来脚步声,陈景润站在不远处:“这个句子语法有误。” 他接过收音机,调出录音,逐词逐句讲解错误之处。由昆惊讶:“您还懂英语?”他说“以前研究外文文献时学的”。 从那天起,病房成了由昆的“临时英语课堂”。陈景润会提前在纸上写下语法要点,标上红色波浪线。“这个词根来自拉丁语,和数学里的‘变量’同源。” 他讲得认真,由昆听得入神,连查房时间都忘了。同事打趣:“由医生,你现在比病人还盼着去病房。” 一次由昆值夜班,高烧到38度仍坚持工作。她查完陈景润的房,转身时差点摔倒。他突然起身扶住她,声音有些急促:“你脸色不好。”还没等她反应,他已经按响了护士铃。 那是他住院以来,第一次主动麻烦医护人员。 1978年初,由昆接到调回武汉的通知。她去病房告别,陈景润沉默了很久,递来个信封。“里面是你常问的外文资料,我都译好了。” 信封里除了译文,还有张纸条:“若有疑问,可寄信至北京数学研究所。”由昆攥着信封,眼眶瞬间红了。 调回武汉后,由昆每周都会写一封信。她会说“武汉今天下雨了”,也会问“您的身体有没有好转”。陈景润的回信总是很准时,字迹工整如印刷体。 信里会附上手绘的数学公式,说“这个推导过程或许能帮你理解语法”。两人的感情,就在书信往来中慢慢升温。 1980年春天,由昆借进修机会回到北京。陈景润去车站接她,手里拎着个布包。“这是《英汉医学词典》,你之前说想要的。”扉页上写着:“赠由昆同志:愿君学有所成,亦盼岁岁相伴。” 简单的一句话,藏着他说不出口的心意。 同年夏天,两人登记结婚。婚礼很简单,只有几位亲友在场。陈景润穿着新衬衫,紧张得手都在抖。由昆笑着握住他的手:“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他点点头,眼里是从未有过的温柔。 1984年,陈由伟出生,陈景润抱着儿子笑得像个孩子。可没过多久,他被确诊帕金森综合征。由昆辞去工作,全天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他手颤得握不住笔,她就握着他的手帮他写论文。 “由昆,这个公式……”“我知道,咱们慢慢写。” 1996年,陈景润离世,由昆遵从他的遗愿捐献遗体。她整理出他的100多本手稿,无偿捐给数学研究所。“这些是他的心血,该让更多人看到。”陈由伟长大后,她常给他讲父母在病房相识的故事。 如今陈由伟已是科研领域的青年才俊,传承父亲的精神。由昆虽已年过七旬,仍坚持整理陈景润的学术资料。家里的书架上,还摆着当年那本《英汉医学词典》。 扉页上的字迹虽已泛黄,却依旧能读出那份深情。这段始于病房的缘分,成了一家人最珍贵的回忆。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由昆深情怀念“永远的爱人”:陈景润叫她“由”
1977年,44岁的陈景润在住院时,喜欢上了27岁的女军医,在向女军医表白时,将
盘盘鸭
2025-10-10 15:00: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