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荷兰人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振华港机告上国际法庭,谁知,年过花甲的管彤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对方哑口无言! 2025年荷兰鹿特丹振华基地,工程师围看展柜。玻璃柜里放着本泛黄手札,扉页写着“破垄断,靠自己”。这是管彤贤1995年应对专利诉讼时写的,字里行间满是倔强。 更让荷兰工程师惊讶的是,手札里还夹着张超级电容草图,比他们接触这项技术,早了整整十年。 1995年深秋,上海浦东振华临时厂房。管彤贤坐在堆满零件的木箱上,手里攥着张船票。票根上“鹿特丹—上海”的字样已模糊,这是他刚从荷兰回来。 荷兰公司拒绝降价,还放话“不服就别想运设备”。他把船票揉成团,对老伙计说:“咱们自己造运输船!” 这趟荷兰之行,管彤贤还藏了个心思。他在鹿特丹港看到传统起重机冒黑烟,被当地环保部门警告。当晚就在酒店草稿本上画起了“无油烟起重机”草图。 回国后,他把草图塞给技术组:“试试用超级电容替代柴油机。”那时团队连超级电容的原理都没摸透,觉得这想法太冒险。 时间拉回1992年,交通部办公室的灯光下。59岁的管彤贤反复读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手指在“发展才是硬道理”下画了线。桌上放着两份文件:一份是退休申请,一份是创业计划书。 他想起去港口调研时的场景——国产港机堆在角落,欧美设备忙着作业。“不能就这么退休!”他撕掉退休申请,揣着50万美元找老同事。 1993年振华开张,首单生意就差点黄了。加拿大温哥华港嫌国产设备不靠谱,拒绝见面。管彤贤带着样品,在港口办公室外等了三天。 最后拿出方案:报价低三成,包百万美元运费,出问题全额赔偿。客户被这份诚意打动,签合同时说:“希望你们别让我失望。”为赶工期,管彤贤带着人在组装厂睡了一个月,每天只睡三小时。 1994年美国休斯顿港订单,成了振华的“生死关”。客户要求整机运输,荷兰公司却坐地起价。管彤贤在旧船厂转悠时,看到艘废弃运煤船。 “这船的甲板承重够,改改就能用!”他爬上船底检查,裤腿沾满油污。改船缺资金,他把自家房子抵押了;缺技术,就请退休老船工来指导。 三个月后“振华一号”试航,管彤贤站在甲板上,看着起重机稳稳固定,当场哭了。 1995年国际法庭上,荷兰律师拿出专利图纸指控抄袭。管彤贤没慌,从包里掏出三样东西; 一是全球特种运输船的共性设计图,二是“振华一号”的改装记录,三是那本荷兰之行的手札。“四个轮子的轿车不算抄袭,我的船凭啥算?”他指着共性设计图反问。 法官翻看记录和手札,最终判振华胜诉。庭审结束后,荷兰公司代表主动过来握手:“你们的创新,我们服。” 2001年,第一台超级电容轮胎吊在上海港试运行。管彤贤70岁,还爬上去检查电容接口。“噪音小,没黑烟,能耗降四成!”港口负责人拍着他的肩说。 这台机器后来出口到鹿特丹港,成了振华的“名片”。管彤贤摸着机器外壳,想起1995年那趟荷兰之行:“当年的想法,总算成了。” 2010年,振华拿下全球七成港机市场。管彤贤在海外基地考察时,遇到当年的荷兰法官。对方笑着说:“你们用实力证明,创新才是最好的辩护。” 那时振华已参与制定港机国际标准,从“跟跑”变成“领跑”。管彤贤把那本1995年的手札,捐给了振华博物馆。 2025年,92岁的管彤贤偶尔还会去振华车间。年轻人围着他,听他讲改船、搞电容的故事。他总说:“创业哪有捷径?不过是遇到坎就跨,不懂就学。” 如今振华在十个国家建了十五个基地,荷兰工程师还会研究他当年的草图。那本手札里的“破垄断,靠自己”,成了振华代代相传的信条。 鹿特丹港的夕阳下,振华起重机正在作业。荷兰工程师指着超级电容组件,对新人说:“这是中国老人几十年前的想法。” 手札里的字迹虽已泛黄,却依旧能读出那份不服输的劲。从59岁创业到全球领先,管彤贤和振华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中国造”的传奇。 如今仍没人忘记,是这位老人在 59 岁时挺身而出。在被卡脖子的领域,踩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路。 信源:专访丨管彤贤忆峥嵘往事:振华重工如何一步步占领全球市场——澎湃新闻
1995年,荷兰人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振华港机告上国际法庭,谁知,年过花甲的管彤贤
盘盘鸭
2025-10-10 18:36: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