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宣布了 10月9日,沙特阿拉伯外贸总局一纸公告,矛头直指中国商品——对原产于中国的饮料易拉罐铝盖正式立案反倾销,直白点说,正是红牛、可乐、气泡水最常用的小尺寸盖! 这事儿有多离谱?往前倒两个月看看就知道。 8 月的时候,中国石化、福建炼化跟沙特阿美刚签完大合同 — 福建古雷炼化二期项目,总投资 711 亿!这是福建有史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产业项目,光注册资本就 288 亿,沙特阿美不仅占了 25% 的股份,还承诺每天给 100 万桶原油当原料。 咱这边正帮着沙特把 “地下石油” 变成高端化工品,帮他们从 “卖资源” 往 “搞产业” 升级,结果才俩月,就被这么个小商品 “摆了一道”,谁看了不觉得膈应? 别以为这铝盖是 “小作坊” 产物,能拿下中东近 30% 的市场,全是硬实力堆出来的。 厦门有个叫保沣的企业,专门做这个,现在是全球前三的供应商。他们用的铝板薄到只有 0.208 毫米,比一张 A4 纸还薄,要经过 12 道工序才能做成盖:先水洗、酸洗去杂质,再喷上能接触食品的涂层,最后高温烘干,全程都是智能系统盯着,连生产时的废气都能回收烧了产热。 为了不用进口铝片,他们花了 3 年调配方,把产品合格率从 85% 做到 99.8%。今年上半年,厦门对沙特的出口额涨了 27.3%,铝制包装就是涨得最猛的品类之一。说咱 “低价倾销”?不如去生产线看看,到底有没有偷工减料。 让人想不通的是,沙特这会儿动手,正好撞在自己的 “大事” 上。 这些年沙特一直想摆脱 “靠油吃饭”,搞了个 “2030 愿景”,又是建未来城,又是搞新能源,中国一直是他们的 “好帮手”。 除了古雷炼化,今元集团在利雅得开了分公司,帮当地工厂改造成智能生产线;金风科技送过去风电设备,帮着实现 “50% 清洁能源供电” 的目标。本来是咱出技术、出产能,他们出资源、出市场,双赢的好事。 可没人提过,古雷炼化投产后,产出的聚乙烯、聚丙烯这些化工原料,将来很可能会变成中国企业生产的塑料瓶、包装材料,再卖到中东 , 到时候,这些塑料瓶正好配咱出口的铝盖用。现在给铝盖设限,不仅会让沙特本土的饮料厂买包装更贵,还断了自己产业链的 “后路”,这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 再往深了想,沙特这步棋,还藏着跟邻居的 “小心思”。阿联酋、卡塔尔这些海湾国家,早就跟中国小商品打得火热。迪拜的龙城市场里,中国产的包装、日用品摆得满满当当,当地商家就认这个性价比。 沙特作为海湾合作委员会的 “老大哥”,既想在能源上跟中国绑得紧一点,又怕本土市场被邻居抢走,想靠反倾销给本地企业 “撑腰”。可他们没算到,中国企业早有准备 ,保沣已经在阿曼设了仓储中心,中东客户 48 小时就能拿到货; 浙江、广东的企业也在找沙特本地经销商合作,打算搞 “本地生产 + 进口部件”,想靠这点限制拦住?根本不现实。 说到底,这场 “小瓶盖风波”,算不上什么 “大矛盾”,更像双方合作变深后的 “小摩擦”— 毕竟要做长期伙伴,不能只聊几百亿的大项目,也得把几分钱的小事理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