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东风61还大,朝鲜展示全球最大机动核导弹,射程覆盖全球? 火星 - 20 的亮相选在夜间阅兵的压轴环节,11 轴重型运输起竖发射车承载着导弹缓缓驶过主席台,金正恩起身敬礼,在场中外嘉宾纷纷起立注视。 从外形数据看,这款导弹长度和直径均超过朝鲜此前型号,与外界猜测的东风 61 相比体积更显庞大。 其核心优势来自 9 月份完成测试的新型大推力固体燃料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 1971 千牛顿,这一技术突破让导弹无需长时间加注燃料,可实现快速机动部署。 固体燃料技术的应用是火星 - 20 的关键升级。 此前朝鲜洲际导弹多采用液体燃料,发射前需复杂准备,生存能力受限。火星 - 20 的固体燃料设计使其能在公路上灵活转移,接到指令后可迅速完成发射准备,真正具备 “随时发射、难以拦截” 的战略能力。 朝中社明确提及该导弹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配合提升的突防技术,进一步增强了战略威慑效果。美国情报机构推测其射程高达 1.5 万公里,足以覆盖全球主要目标,但目前尚未完成实弹试射。 这款导弹的研发轨迹折射出朝鲜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 2017 年 “火星 - 14” 首次亮相,到如今火星 - 20 登场,8 年间朝鲜已密集推出 6 款洲际弹道导弹。 火星 - 20 所使用的发射车技术据称源自白俄罗斯,经俄罗斯转让获得,而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的突破,被外界认为与国际技术交流存在关联。 这种快速迭代背后,是朝鲜对外部安全环境的回应,也是其军工体系逐步完善的结果。 阅兵式上与火星 - 20 同场亮相的,还有火星 - 11E 高超音速导弹等多款新式装备。 火星 - 11E 采用乘波体构型,底部凸起且两侧加装边条翼,气动设计复杂,射程超过 1300 公里,打击精度可控制在 30 米以内,具备突破现有反导系统的能力。 两类导弹的搭配展示,形成了战略与战术层面的完整威慑体系,前者着眼全球战略平衡,后者聚焦区域安全防御。 国际社会对火星 - 20 的亮相反应多元。 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率团观礼,对朝鲜的国防发展表示理解;中国代表团出席阅兵式,重申半岛问题应通过对话解决。 美国则宣布向关岛增派 “萨德” 反导系统,韩国加速部署本土导弹防御系统,日本考虑调整 “专守防卫” 政策。 不同反应的背后,是各方对东北亚安全格局变化的不同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阅兵式上出现了曾赴俄罗斯库尔斯克参战的海外作战部队方阵,士兵挥舞俄朝两国国旗接受检阅,这一细节印证了朝鲜与俄罗斯的军事协作。 而中俄代表团的同时出席,被视为对朝鲜安全关切的间接回应,三方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存在一定战略协作基础。 中国和俄罗斯此前曾在安理会共同提议部分解除对朝制裁,以换取朝鲜暂停核导试验,彰显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努力。 火星 - 20 的展示本质是朝鲜维护自身安全的表态。 朝中社强调,发展核力量是为应对外部安全威胁,并非寻求冲突。 这款导弹的存在,让朝鲜在地区博弈中获得更多战略主动,也为其争取对话筹码提供了支撑。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威慑能力的提升,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安全构建屏障,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7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