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 先看规模,中国空间站现在是“T”字构型,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加起来,总重量大概66吨。国际空间站呢? 光舱段就有十几个,总重量快500吨了,差不多是中国空间站的7倍还多,体积摆在那儿,能塞更多人也不奇怪。但中国空间站是按需建造,咱们现阶段搞空间科学实验,3个人完全够用,没必要追求“堆人数”的虚名。 再看设计逻辑,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搞“大杂烩”。天和核心舱里的生活舱、气闸舱、控制舱分工明确,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各有侧重,一个搞生命科学,一个搞微重力物理,每个舱里的设备都是配套的,3名航天员在里面能高效干活,不用像国际空间站那样,因为舱段来自不同国家,设备接口不兼容,有时候得花额外时间协调。 国际空间站能住十几人,很大程度是因为要满足不同国家的实验需求,每个国家都想派航天员上去,只能挤一挤,有时候十几个人里,真正能同时开展实验的没几个,反而显得乱。 还有用途差异,中国空间站现阶段主要以科学实验为主,3名航天员各司其职,有人负责操作实验设备,有人负责维护空间站,有人负责出舱活动,分工清晰效率高。 国际空间站除了科学实验,还得兼顾各国的技术验证、航天员训练,甚至还有商业项目,比如太空旅游,这些都需要更多人参与,人数自然就多了。但这不是“能力强”的体现,而是需求不同导致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建造时间差,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就开始组装,到现在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期间不断加舱段、扩规模,才达到能住十几人的水平。 中国空间站2022年才完成“T”字构型,还处于初期运行阶段,未来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通过加挂扩展舱段来增加容量。 比如咱们已经规划了扩展舱段,要是以后搞长期驻留、大规模实验,或者和其他国家合作,把人数提升到6人甚至更多都不是问题,现在的3人规模只是现阶段的最优选择。 有人说“中国空间站人少就是技术不行”,这纯属外行话。就拿生命保障系统来说,中国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效率比国际空间站还高,水的再生率能达到95%以上,氧气再生率也超过90%,完全能支撑更多人,但咱们没搞“人海战术”,因为没必要。 国际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是早年技术,效率比咱们低,有时候为了凑人数,还得从地面运送更多的水和氧气,反而增加了补给成本。 还有居住舒适度,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每人都有独立的睡眠舱,里面有私人空间、照明调节、温湿度控制,能休息好。国际空间站呢?早期的睡眠舱跟“胶囊酒店”似的,后来虽然改进了,但十几个人挤在有限空间里,私人空间少得可怜,有时候航天员只能在实验舱的角落搭临时睡袋,舒适度根本没法和中国空间站比。 咱们搞空间站不是为了“比人数”,而是为了实实在在搞科研。中国空间站运行这两年,已经开展了几百项空间科学实验,从细胞研究到材料科学,成果不断。国际空间站虽然人多,但因为各国利益诉求不同,实验项目经常协调不畅,有时候一个实验得等好几年才能安排上,效率反而不如中国空间站。 而且中国空间站是开放的,现在已经有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入选,未来会有外国航天员入驻,但咱们不会为了“凑人数”而降低标准,还是会按科学需求安排,该3人就3人,该6人就6人,不会像国际空间站那样,为了满足各国需求而勉强挤人。 所以别再拿“人数多少”说事儿了,中国空间站的3人规模是按需设计的“精准配置”,国际空间站的十几人是多国药丸的“凑数结果”,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逻辑。等中国空间站未来扩展后,要是有需要,人数随时能提上来,现在的“少而精”,恰恰是咱们自主设计、按需建造的优势体现,不是什么“技不如人”。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
【17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