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新闻上报道稀土,都会想起徐光宪教授。正是他研发的稀土分离提取技术,让我们的腰杆这么直。 1951年,他放弃美国优厚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并最终把研究方向聚焦在稀土元素的分离提取。 1975年,徐光宪提出了稀土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将镨钕分离纯度提升至99.99%,独创了稀土分离“三出口”工艺,让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 1980年,徐光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逝世,享年95岁。 他是和钱学森、于敏一样值得敬仰的科学家,他们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 很多人只知道中国稀土储量世界领先,却少有人懂,若没有徐光宪,这些“工业黄金”当年不过是一堆没人能解开的“乱麻”。上世纪50年代,全球稀土分离都卡在“难提纯”的死胡同里,美国用传统方法提取镨钕,纯度连95%都达不到,成本却高得吓人。那时我国稀土资源虽多,却得低价卖给国外提纯,再花高价买回来成品,等于拿着金饭碗讨饭。徐光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头扎进实验室,连过年都守着萃取槽,妻子说他“梦里都在算分离公式”。 1975年那套串级萃取理论横空出世时,国外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个中国人居然能用数学模型精准控制萃取过程,把镨钕纯度一下子提到99.99%,还把生产成本砍了一半。更绝的是“三出口”工艺,以前一套设备只能出一种稀土产品,他改造后能同时产出三种高纯度元素,效率直接翻了三倍。就凭这两项突破,中国稀土产业才算真正站起来了,从“资源大国”变成“技术强国”,现在全球80%以上的高纯度稀土,都得用他开创的方法生产。 徐光宪这辈子,最让人佩服的不只是技术,更是那份“把国家需要当命”的执拗。1951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导师挽留他:“留在美国能拿最高薪,搞最前沿的科研。”他却收拾行李就走,说“祖国需要我,这比什么都重要”。回国后,国家让他转做稀土研究,他二话不说放下熟悉的物理化学领域,从零开始学稀土知识。实验室条件差,没有精密仪器,他就用算盘算数据,用烧杯代替专业设备,硬是在简陋的环境里啃下了硬骨头。 后来有人问他,一辈子搞稀土不觉得枯燥吗?他笑着说:“稀土里有17种元素,就像17个调皮的孩子,把它们一个个分清楚、用在正地方,看着国家因为这些技术变强,比什么都有意思。”2008年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他把奖金全捐给了科研基金,说“钱要花在培养年轻人身上,他们才是未来”。直到90多岁,他还坚持去实验室,戴着老花镜看论文,叮嘱学生“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国家长远打算”。 现在我们谈稀土禁令有底气,谈芯片自主有信心,背后都藏着徐光宪这样的科学家埋下的伏笔。他们不像明星那样有光环,却用一辈子的坚守,给国家筑起了技术长城。比起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徐光宪、钱学森、于敏们才是真正的“顶流”——他们把个人理想融进民族复兴,用知识和汗水撑起了中国的腰杆,这样的人,永远该被我们记在心里。 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徐光宪教授的关键科研成就时间线,用清晰的条目呈现他每一个重要贡献的节点,方便你快速梳理和记忆。
每次新闻上报道稀土,都会想起徐光宪教授。正是他研发的稀土分离提取技术,让我们的腰
分享星辰
2025-10-12 23:42: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