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意识到事态严重了。在我们宣告对稀土技术进行管制之后,德媒感到事态非常的严重!

寒江孤影呢 2025-10-13 11:05:06

外媒意识到事态严重了。在我们宣告对稀土技术进行管制之后,德媒感到事态非常的严重!10月9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中国这一次稀土技术管制力度非常的大。而这其中两个方面,将会给美国等国家构成非常大的麻烦。 谁都知道稀土重要,可直到中国真的按下那两个红色按钮,外媒才开始感到后颈发凉。 10月9日,商务部连发两道公告,一纸封杀物项,一纸锁死技术,整个西方世界瞬间感受到什么叫“技术管制的地狱模式”。 而就在这一天,《德国之声》罕见发出警告,称这次中国的动作“前所未有”。说到底,他们不是怕稀土,而是怕稀土背后的中国。 美国折腾了三年,搞芯片禁令、拉小圈子、围技术高墙,结果中国摸准了他们最脆弱的一环,只用了两个文件,就把他们的“科技霸权”打得摇摇欲坠。 什么是精准反制?这就是。你卡我芯片,我锁你稀土;你封我设备,我断你原料。以前你说话我听,现在轮到我说了。 《德国之声》说得没错,中国这次不是惯常的“出口限制”,而是一整套从物料到技术的闭环封锁。 尤其是那个第62号公告,连设计图纸、仿真数据都纳入禁止范畴,用的词是“实质性帮助”,连人都管起来了。 更绝的是,它不是立刻见效,而是分阶段生效。 部分条款马上执行,真正“卡脖子”的关于境外物项转口的那一刀,要等到12月1日才开始。这就像是告诉你:别急,还有更狠的在后头。 时间表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可谁也拦不住。一个“倒计时”挂在整个西方半导体行业的头上,恐慌,是从此刻开始发酵的。 这一次的震动,最先传到的不是美国,而是德国。因为德国人太明白,稀土紧不紧,直接决定他们的车还能不能造。 尤其是电动车,电机要用到钕铁硼磁体,而这种磁体,几乎全靠中国。 你可以想象,当他们看到“≥0.1%中国稀土含量的产品都要审批”这行字时,脸上是什么表情。 以前他们还能绕开中国,把中间品先转口到第三国,再出口到美国。 这次不行了,中国的政策写得清清楚楚,连“转口”都列入管控。想偷渡?门都没有。 德国人不是没见过出口管制,但像中国这样一环扣一环、连数据都列成违禁品的,他们是头一回见。 更别说,德国车企的国产化替代至少需要5年,成本还要翻倍。他们当然急。 而美国那边,慌得更彻底。半导体设备三巨头:应用材料、泛林、ASML,哪个不靠中国稀土?ASML的EUV设备,激光器和磁铁一断料,整个生产线就得停。 泛林和应用材料的靶材、抛光液、掺杂剂,哪一样不是中国供应?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本来就卡在良率上,现在稀土一旦断供,连7纳米都保不住。 苹果、英伟达的订单怎么办?他们心里门儿清。 更致命的是,这不是一个“价格问题”,是一个“生死问题”。你可以接受涨价,但你不能接受断供。而中国这次的政策,目标就是让你“断供”。 你哪怕愿意花五倍的钱,也不一定买得到。这才是真正让外媒恐慌的地方。 他们习惯了市场逻辑,却忘了中国有的是资源主权。以前你不让我们买光刻机,现在我们不让你买磁铁,谁说这不对等? 德国媒体很清楚,美国搞的是“芯片规则”,中国这次搞的,是“稀土规则”。而且范围更广、限制更猛、执行更彻底。 你可以把它看作“中国版的长臂管辖”,但它和美国不同,它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资源。 你不怕美国的禁令,那是因为你还有其他供应商。但你怕中国的禁令,因为你根本没得选。 《纽约时报》都承认了,台积电成了“夹心层”,既要对美国交差,又得对中国申请;既不能用中国稀土,又离不开中国稀土。 你让他们怎么做?这不是“中间地带”,这是“进退两难”。而这种困局,不是台积电独有,是整个西方半导体行业的缩影。 他们不是不知道要自建稀土供应链,可十年、五十亿美金才能重建的产业,你让他们怎么在三个月内解决? 他们不是不想摆脱依赖,可谁都知道,在稀土这件事上,中国就是唯一选项。 你可以骂中国“垄断”,但你不能否认,中国就是那个手握70%产量、90%精炼能力的玩家。 更狠的是,中国这次没有喊口号,没有打情绪牌,而是明码标价、按章执行。 出口管制法、反外国制裁法、技术清单,全都有法律依据。这和以前的“市场调控”不一样,这是在用制度打你,用规则压你。你想绕过去?好啊,先看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 这一系列动作,不只是对美国的回应,也是对整个“去中国化”话语的反击。你要去我?那我就让你真地走走看。 你想把高端制造搬回去?那你得先算清楚有没有原材料。你想搞技术脱钩?那你得先看看有没有技术图纸。 以前中国是被动防御,现在是主动出击,节奏完全变了。

0 阅读:1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