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 乌克兰总统宣布了 10月1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他们还在等美国总统特朗普做决定,看要不要给乌克兰“战斧”导弹,乌方正努力争取,希望有好结果,还说拿到导弹只打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会打炼油厂。 当泽连斯基在基辅总统府说出"战斧"二字时,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可能比谁都清楚:他要的不只是射程2500公里的导弹,更是把美国牢牢绑上乌克兰战车的"政治保险单"。而特朗普的犹豫不决,正暴露出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两难。 泽连斯基特意提到"可能打炼油厂",这个看似随意的补充实则经过精心算计。俄罗斯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油气收入占预算的48%,而图阿普谢、新罗西斯克等炼油中心恰好在战斧射程内。打击这些目标,比摧毁几个坦克连更能撼动俄战争机器。 但更狠的是经济连锁反应。俄罗斯柴油出口占全球份额的15%,若炼油设施遭袭,将推高欧洲能源价格,进而迫使欧盟加大对乌援助。这种"一石二鸟"的策略,显示乌军参谋部已深谙现代混合战争的精髓。 白宫流出的会议纪要显示,特朗普团队最担心的不是战场效应,而是"战斧可能落入俄军手中"。2024年俄军在哈尔科夫缴获的"海马斯"火箭炮,经逆向工程后已催生出俄版"龙卷风-G"系统。若更先进的战斧被破解,美军技术优势将大打折扣。 更棘手的是选举政治,特朗普需要乌克兰议题来展现对拜登政策的否定,但又怕过度刺激俄罗斯引发核风险。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使决策周期比正常情况延长了三倍。 俄军近期在克里米亚部署的S-500系统,专门针对战斧的飞行特性进行了升级。其新型91N6E雷达能同时追踪200个目标,对低空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提升至80公里。更关键的是电子战能力——"克拉苏哈-4"系统可模拟战斧的GPS信号,诱使其偏离航线。 但战斧Block V的"地形匹配+影像比对"双模制导,恰恰针对这类电子干扰设计了抗干扰模块。这种矛与盾的较量,背后是美俄军工体系的全面比拼。 德国总理私下向特朗普表示,提供战斧可能使冲突升级为"俄北约直接对抗"。而英国国防大臣沙普斯则主张"有限度提供",建议先提供射程受限的Block IV型。这种盟友间的意见分裂,让特朗普有理由拖延决策。 更微妙的是土耳其态度,埃尔多安政府警告,若战斧部署乌克兰,俄可能向土方提供更先进的S-400系统。这种大国博弈的连锁反应,远超简单的武器转让范畴。 乌军总参谋部的评估报告指出,俄罗斯正在别尔哥罗德州修建战略纵深防空网,预计2026年初完工。若在此之前无法获得远程打击能力,乌军将永久失去压制俄腹地目标的机会。这种"时间窗口"压力,是泽连斯基频频发声的真正原因。 更现实的是兵力困境。乌军现有炮兵日均弹药消耗量是俄军的1/3,必须用质量优势弥补数量劣势。战斧的精确打击特性,正好契合这种"精兵战略"需求。 美国务院法律顾问发现一个漏洞:《中导条约》虽禁止陆基巡航导弹,但战斧最初是舰载型号。若将其定义为"海军武器临时陆地使用",可绕开法律限制。这种"法律创新",可能为军援开辟新路径。 但俄罗斯驻美大使安东诺夫已警告:任何提供远程导弹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直接参与冲突"。这种定性,可能给俄方采取反制措施提供借口。 战斧需要每72小时进行星图校准,这意味着美军人员可能需进入乌克兰维护。五角大楼担心,若维护人员被俘,将酿成重大外交事件。目前考虑的替代方案是:在波兰建立远程校准中心,通过数据链传输参数。 更复杂的是目标选定权。美方要求对每发导弹的打击目标拥有审批权,而乌方主张战场自主权。这种"钥匙在谁手中"的争论,比导弹本身更关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表态"反对任何使局势升级的行为",暗示可能调整对俄政策。印度则悄悄推迟了与乌克兰的粮食合作谈判。这种大国关系的微妙调整,可能影响未来地缘格局。 更深远的是核阴影,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近期提及"核威慑红线",虽未明说,但外界解读指向远程导弹部署。这种模糊威慑,正是特朗普举棋不定的深层原因。 泽连斯基求购战斧的本质,是试图用武器撬动大国政治。当一枚导弹的决策牵动三国元首、五国盟约、十国市场时,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已远超冷兵器时代的想象。 特朗普的犹豫,恰似这场冲突的缩影: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在战略收益与战略风险之间,每个决策都在重塑21世纪的国际秩序。而战斧是否出鞘,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战略注脚。 信息来源:向美寻求“战斧”导弹 泽连斯基:仍在等待特朗普最终决定 财联社2025-10-13 03:28
俄罗斯直接杀进了美国的“后花园”就在美国还在琢磨怎么给乌克兰送“战斧”导弹的
【14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