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巴结英日,撕毁中国百亿投资项目,被耍后还想和中国再续前缘。 巴加莫约港口项目最早于2013年由中方提出,坦桑尼亚当时的总统贾卡亚·基奎特对这一合作十分支持。 项目由中国招商局集团牵头,中国路桥公司参与,计划以公私合营的模式进行,建成后不仅能容纳超大型货轮,还将配套自由贸易区、工业园区、铁路和高速公路,是典型的港口经济带思路。 坦桑尼亚本身港口资源并不丰富,现有的达累斯萨拉姆港早已超负荷运转,巴加莫约港被视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基奎特任期结束,新总统马古富力上台后,巴加莫约港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马古富力政府对前任政府签署的协议持谨慎甚至质疑态度,认为项目中存在“不平等条款”,例如中方享有的运营权过长、税收优惠过多等。 2019年,坦桑尼亚宣布叫停项目,称无法接受“殖民式协议”,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广泛讨论。坦方的说法是出于国家利益的再评估,但许多人指出,这背后其实有更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 在叫停中方项目后,坦桑尼亚明显开始向西方阵营靠拢,特别是与英国和日本的关系有所升温。 当时正值“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推进得如火如荼,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扩展影响力颇有微词,而坦方此时的调整,也被外界解读为是在向西方示好。 英国和日本确实也在同一时期表达了对非洲基础设施投资的兴趣,但这些承诺最终并没有转化为实质性的大项目。 结果就是,坦桑尼亚原本寄望的“替代方案”迟迟没有落地,而中国这边则将资源调配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对合作态度更稳定的国家。 几年过去,当初巴加莫约港连奠基都没完成,原址荒草丛生,经济发展机会也在流失。 更讽刺的是,坦桑尼亚此后又多次公开表达希望中方能重启投资,甚至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与中国高层会晤时,巴加莫约港又被重新提上议程。 坦方的摇摆无疑对中坦关系造成了影响。中国对外投资讲究的是长期合作和战略互信,这种中途“变脸”的行为,难免让人觉得不可靠。 更何况,类似的案例在非洲并不少见,一些国家在中西方之间反复横跳,试图从地缘政治博弈中获利,但最终往往是“骑墙者”落得两头不讨好。坦桑尼亚的这一次操作,很可能就是一个现实版的警示。 这场合作的波折,其实也反映出非洲国家在处理与大国关系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他们希望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获取更多谈判筹码; 另一方面,现实的投资能力和技术水平决定了真正能够落地大项目的伙伴并不多。中方在非洲的投资虽有经济目的,却也带有很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理念,而这正是非洲国家亟需的支撑。 如果不能明确自身发展战略,一味在不同国家之间“试水”,不仅会错失发展良机,还可能影响自身的国际信誉。 回顾整个事件,坦桑尼亚的行为说不上“背叛”,但确实暴露了其政策制定上的短视与不连贯。一个涉及国家命运的大项目,不该如此儿戏。 坦桑尼亚想重启合作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拿出长期稳定的合作姿态,否则,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潜在投资者,都可能选择更值得信赖的伙伴。 坦桑尼亚的故事也许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现实参考:在大国博弈中,最重要的不是站队,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坚定地去实现它。
为了巴结英日,撕毁中国百亿投资项目,被耍后还想和中国再续前缘。 巴加莫约港口项
景铄看科技
2025-10-13 17:49: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