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164 各缔约国形成的 "无雷世界" 愿景遭遇严峻挑战。 2025年3月,波罗的海三国联合发声,波兰紧随其后,宣布集体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不到两周,芬兰也站出来,乌克兰则以议会高票“暂停履行”。 短短半个月,六国背道而驰,给“无雷世界”画上了一个醒目的问号。 这份1997年诞生的公约,曾是全球人道主义努力的标志,如今却在欧洲东缘被接连撕裂。 从地图上看,退约的这六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点:都贴着俄罗斯,或者隔着白俄罗斯。这种地理现实,意味着他们离战火太近,离支援太远。 立陶宛外长一句话点到根子:“退约是守边境的必然选择。”这不是反人道,而是自保。他们不相信承诺,只相信能踩在土地上的东西,比如地雷。 俄罗斯这几年在边境的动作不小。加里宁格勒的军事化程度一年比一年高,白俄罗斯成了俄军的“前哨站”,乌克兰战场的僵局也没让人看到和平的影子。 更棘手的是,美国的态度变了。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明确把欧洲防务和经济利益挂钩,要求北约小国把军费抬到GDP的5%。不少东欧国家感到,靠北约,还得靠自己。 芬兰国防部的内部文件里提到,地雷能为援军争取7到10天时间。在战争中,这几天可能就决定了一个国家是“还在”还是“没了”。 波兰早已在白俄罗斯边界修建隔离墙。立陶宛也在搞边境钢筋防线。但面对导弹、坦克和特种部队,这些“物理屏障”像纸一样不堪一击。地雷,成了性价比最高的补救方案。 说到底,这一波退约潮,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别让别人轻易打到自己家门口。 退约之后,立陶宛立刻拨款1.2亿欧元建地雷生产线,计划年产30到50万枚。波兰更直接,目标就是100万枚,还打算出口给邻国当“安全补给”。 芬兰选的M97型自毁地雷,理论上会在一段时间后自动失效,听上去高科技,但实战中并不靠谱。严寒天气下,失效率飙升,误伤风险并没有因此降低。 地雷的成本低得惊人,一枚BLU-43只要30美元,但它带来的灾难,却贵得可怕。 所谓“智能地雷”其实只是“看起来聪明”。识别系统不灵敏,误判率高。 法国外交部对退约事件的反应很激烈,称这是对人道主义努力的“打脸”。德国和意大利也表达了“深切遗憾”。欧洲西部国家更看重规则,而东部国家,优先的是活下来。 这事也把北约内部的矛盾撕开了。东欧国家原本就对美国不满,现在连西欧盟友也不理解他们的选择,裂痕越来越明显。 2020到2024年,美国对欧洲的军售增长了两倍多,但主要是法国、德国这些大国受益。东欧国家分到的“汤”连底都没见着。 谁都不想当炮灰,既然靠不上别人,那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地雷这件事上,能看出东欧国家“自助者天助”的心态越来越强。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现在也在观望。要是跟风,那整个东欧很可能掀起新一轮“地雷军备竞赛”,这不是夸张,是趋势。 俄罗斯这边也没闲着。退约一出,加里宁格勒立刻部署了TOS-1A温压火箭。对东欧国家来说,这等于是一记警告。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科萨切夫的表态也挺耐人寻味,说这事打开了向乌克兰转运地雷的“合法窗口”。 很多人没注意,美国自己从来就不是《渥太华禁雷公约》的签约国。它对地雷的态度一直挺“灵活”:该用就用,该给就给。去年还援助乌克兰集束弹药,现在对退约潮也没说什么。 这种“默许”的态度,其实释放了一个信号:美国不反对东欧自保,甚至乐见其成。 这场退约潮,把“无雷世界”的理想打碎了不少。但问题的根不在地雷,而在信任的缺失。在缺乏安全感的地区,人道协议往往站不住脚。 当一个国家只能靠埋地雷来守边境时,它追求的安全,其实已经变了味。这不是强化防线,而是用绝望做盾。 柬埔寨、安哥拉、乌克兰,这些国家都曾被地雷折磨多年,至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生活在“随时爆炸”的土地上。地雷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遗祸的起点。 “安全”这个词,在这些国家嘴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战略目标,它成了一种必须靠手段换来的现实生存。哪怕代价是未来几十年都得为此买单。 “无雷世界”本是一种共识,现在却成了奢望。而这场退约潮,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着世界:没有信任,规则就是纸。 当连最基本的安全都得靠埋地雷来维持时,所谓和平,只不过是另一个战场的间歇。 光明网《波罗的海三国将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俄罗斯的红线早也成红地毯,战斧如果在乌克兰落地,俄罗斯仍不敢使用核武器,明确的说
【7评论】【4点赞】
水下呼吸
难道他们不该集体给那个司机大逼兜吗?没事找事儿害人害己
yemen
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卖蛋蛋给反美国家
fanji
好象不退就不用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