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毛主席在1949年就想要武统台湾,那时候应该是最好打的吧!1949年7月份,他给周总理的信中说:根据朱德建议,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再购买飞机一百架,连同现在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坚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 很多人以为新中国刚成立时没心思理台湾,其实恰恰相反。那一年,解放战争基本已尘埃落定,大陆局势逐渐稳定,军事力量也积累到一定程度。 毛主席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准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是出于情绪,而是基于现实考量。 从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解放军正处于势如破竹的阶段,国民党军则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台湾虽地理上与大陆隔海相望,但并非遥不可及。从福建厦门一带到台湾的距离并不远,如果空军和海军能提供有效掩护,确实有机会实现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战。 毛主席没有轻言开战,而是强调了准备和学习的重要性。那封信中提到的“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技术”,这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反映了当时中央对现代战争方式的认识转变。 毕竟要渡海,光靠陆军是不够的。当时的解放军虽然在陆战中经验丰富,但在空军和海军方面几乎是零基础。 毛主席显然意识到,如果没有制空权和对海控制能力,贸然攻台无异于送死。所以他提出先派人学习,再购买飞机,逐步建立起可以支撑渡海作战的现代化部队。这种思路,不但稳妥,也体现出一种极其罕见的战略耐心。 而且,这个计划并非纸上谈兵。1949年年底,中央已经在福建等地部署了兵力,并进行了大量的战备工作。 甚至在1950年初,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金门、马祖的初步侦察,准备以此为跳板逐步逼近台湾。然而,历史向来充满变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悍然介入,粗暴干涉,使得台湾问题自此被强行“冻结”,局势也因此陷入长期僵持。 毛主席之所以在1949年就考虑武统台湾,其实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统一的高度重视。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按理说应当集中力量搞建设,但毛主席却依然将台湾问题列入头等大事。 这不是为了面子,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台湾在战略位置上扼守东南沿海,如果放任不管,就可能成为外部势力干预中国事务的跳板。 美国后来就是以台湾为支点,长期制衡中国的海洋发展。所以毛主席在一开始就看得很远,他清楚,如果不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将来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如果1950年真的动手了,结果会不会如预期那样顺利。但可以肯定的是,毛主席对台湾问题的重视和筹划,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要周密。 他不只是喊了句口号,而是从人才培训、装备采购、战术部署到后勤保障都有一整套设想。这也让我们今天回头看时,不禁感叹一句:原来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为国家统一走出了关键一步。 毛主席当年的思路和决策,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统一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要靠深思熟虑、战略布局和长期准备。而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素材来源:毛主席心心念念解放台湾 建国后他深入部队时间最长是哪次? 2017-03-22 16:11·北京卫视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