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根据外媒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称,中国必须重新平衡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导。IMF首席经济学家古林沙斯则认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建议中国当局重新平衡经济结构,转向可持续的内需驱动。 中国确实还在大量生产出口制成品,但说这些商品价格有下跌风险就等于市场吸纳能力有限,这逻辑本身就有问题。全球贸易环境这两年本来就波动大,原材料价格、国际物流成本、地缘政治因素都在影响商品定价,不能单拿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波动说事儿。 就拿2024年的数据来说,中国全年出口总额还保持着3%的正增长,虽然不算特别高,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已经很亮眼。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些“新三样”,出口增速直接飙到20%以上,光新能源汽车一年就卖出去600多万辆,占了全球市场近70%的份额。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爆发式增长,说明中国出口根本不是“熄火”,而是在换引擎。原来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打天下,现在靠技术密集型产品抢市场,这明明是升级,怎么到IMF嘴里就成了问题? 再说内需的事儿,IMF老说中国要转向以内需为主导,但他们好像忘了,中国这几年一直在做这件事。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7万亿元,同比增长6.5%,这个增速比很多发达国家高了不止一倍。 老百姓的消费结构也在变,服务消费占比已经超过50%,旅游、教育、医疗、文化这些领域的消费越来越火。2024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000亿元,这要是内需不行,能有这数据? 还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2024年新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2%,5G基站总数超过400万个,特高压输电线路突破5万公里,这些投资不仅拉动了当下的需求,还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打了基础。制造业投资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速都在15%以上,这都是内需驱动的重要体现。 IMF说中国经济前景“令人担忧”,但他们可能没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2024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减弱的压力,中国GDP依然增长了5.2%,这个增速在主要经济体里稳居前列。 而且中国的就业很稳定,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跑赢了GDP增速,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消费能力自然会提升,这是内需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IMF还忽略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成效。这几年中国一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都在提升。202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6%,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再说了,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不一样,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中国有14亿多人口,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又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这种“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IMF老是建议中国转向内需驱动,但他们好像没考虑到,外需对于中国经济依然重要。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出口不仅能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很多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反过来又能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现在全球经济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美国通胀反复,欧洲经济陷入停滞,新兴市场国家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增长,还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30%左右的动力,已经很不容易了。IMF不肯定中国经济的贡献,反而鸡蛋里挑骨头,这种批评本身就不客观。 中国也知道,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挑战,比如房地产市场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但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2024年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政策,比如降低首付比例、优化房贷利率、发放消费券、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这些政策都在逐步见效。 未来中国还会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同时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IMF要是真关心中国经济,不如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动辄就唱衰,毕竟中国经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
美国大豆为什么非要卖给中国?其实,站在美国的角度,三年不卖给中国大豆,扩大国内内
【3评论】【4点赞】
行者
听听就行了,他又不对中国任何人负责,仅是现在自己的利益和立场上发表观点而已,我们要权衡要平衡的太多了,听他的好不到哪去。
蜗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清流狂士 回复 10-19 06:44
闲的有时间在这里敲键盘,肯定饿不死你
江湖行走
国际货币基金是美国人掌握的,他有那么好心让你发展,甭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