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城,俄军正在不惜一切代价发起猛攻,乌军誓言将与城市共存亡! 为阻止俄军士兵从城市下水道向前推进,乌军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淹没了城市主要下水道,并在污水管道中埋设了地雷。 红军城的地下管网系统原本是苏联时期建设的城市排水设施,结构复杂且四通八达。俄军小规模突击队开始利用这些地下通道绕过乌军地面防御工事,实施夜间渗透战术。 面对这种新型威胁,乌军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大水漫灌后,城市部分区域的下水道已经充满污水,任何试图通过的人员都必须涉水而行。这大大增加了俄军渗透的难度和风险。 更令人心惊的是。乌军工兵在淹没区域的关键节点布设了地雷,使得整个下水道系统变成了致命的陷阱。 地下战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残酷性。士兵们在黑暗、狭窄且充满污水的环境中短兵相接,夜视仪成为最宝贵的装备。交火距离往往只有几米,胜负取决于谁先发现对方。 俄罗斯国防部近期发布战报,声称已控制红军城约70%的区域。这一数据虽未得到乌方确认,但反映了战场的总体态势。激烈的争夺战主要集中在城西和城南地区,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 红军城战役的惨烈程度被军事观察员比作阿夫迪夫卡战役。不同的是,红军城具有更重要的战略价值,它是顿巴斯地区乌军防御体系的重要支点。 一旦失守,俄军将打开通向乌克兰在顿巴斯最后几个坚固据点的大门。 俄军改变了战术打法,不再采用传统的强攻模式。他们依靠特种作战分队进行渗透突袭,这种小规模步兵突击队战术有效规避了乌军预设的火力打击区。 同时,俄军还投入了摩步第51军精锐、第80斯巴达侦察营和风暴特种部队等精锐力量,在夜间发动攻击。 乌军方面则依靠多年经营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城内数百座地下室被改造为坚固支撑点,民房菜窖变成弹药库和伤员室,甚至连楼梯拐角都挖设了地雷坑。 红军城战场呈现出现代战争中最残酷的一面。可靠数据显示,双方士兵在这个绞肉机般的环境中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四天。如此高的伤亡率体现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深秋的来临更为战场增添了困难。树叶掉光后,俄军隐蔽行动的难度变大,推进速度受到影响。但这并未减弱战斗的惨烈程度,双方在废墟中进行着逐街逐屋的争夺。 乌军防御不寻常,他们利用城市地形进行了创造性改造。地下设施被联通起来形成隐蔽机动通道,建筑物之间开设了射击孔,重要路口布设了密集的雷场。 这些措施使得俄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俄军方面采用的新战术收到一定效果。他们先让无人机定位乌军火力点,然后出动苏34战斗轰炸机和火箭炮进行“地毯式”轰炸。 等守军被分散后,俄军突击队借助夜色掩护,渗透进入乌军防御薄弱区域。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使得双方都不惜代价增派兵力。俄军调集了摩步第60旅、第77旅,海军陆战队第40、第155旅等部队,主攻红军城北部,试图切断乌军最后一条补给通道。 乌克兰方面也将最精锐的部队投入战场。乌军主力第95空突旅从苏梅州调来对抗俄军,但这支部队在数月激战中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家属表示,自己的亲人被列为“失踪”,甚至连死亡都没有被正式统计。 兵力对比明显向俄军倾斜。在红军城方向,俄军集中了超过11万人的部队,而乌军初期仅有约3万人坚守,后续增援后总人数也未超过5万。这种数量上的劣势迫使乌军不得不依靠防御工事和战术创新来弥补。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密切关注红军城战况,他已收到军方关于该地区的报告,并下令增派兵力和物资以加强防御。同时,乌克兰国民卫队下属“亚速”第一军团也被派往红军城方向增援。 持续一年半的红军城攻城战正在演变为俄乌冲突的关键转折点。俄军占领该市约三分之一区域的速度超出了西方军事观察家的预期。随着更多区域落入俄军手中,乌军整体防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红军城战役暴露了乌军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乌军防空系统效能急剧下降,根据《金融时报》报道,乌军爱国者系统对俄导弹的拦截率从37%暴跌至6%。这表明西方军援体系存在致命缺陷,难以应对持续升级的战场环境。 俄罗斯军队的武器装备持续升级给乌克兰防空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伊斯坎德尔和匕首导弹的现代化改造,配合沙赫德无人机的大规模生产,形成多层次打击体系。这种武器系统的协同作战能力正在改变战场规则。 随着红军城周边交通线被俄军控制,乌军物资补给面临严重困难。这种情况进一步削弱了守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冬季的临近将使后勤保障更加艰难,双方都在为冬季战役做准备。
在红军城,俄军正在不惜一切代价发起猛攻,乌军誓言将与城市共存亡! 为阻止俄军士兵
史鉴奇谈
2025-10-19 00:03:41
0
阅读: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