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杨武之的教育故事】 #杨振宁父亲# 杨武之,1896年4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去世。是近世中国第一位代数学博士,也是把西方近代代数与数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杨武之应该很早就知道长子杨振宁的天赋。1928年,杨武之留学归国后任教厦门大学,6岁的杨振宁在海滩上捡贝壳,杨武之就特别注意到儿子挑的贝壳常常是很精致而且多半是极小的,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观察力。杨振宁大概11岁时已经表现出很强的数学接受能力,可是数学家杨武之并没有教杨振宁学习微积分。高策写的杨振宁传记里说,杨武之的观念是:假如一个孩子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的话,你为什么一定要在他10岁的时候教他微积分呢?这是他将来很容易学到的。然而,中国语文、中国古文一定要从小就学,从小就背诵一些精彩的白话文、古文以及诗、歌、词、赋等,这将会终生受益。
杨振宁《父亲和我》一文写到他将赴美留学的一个细节,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我还记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离家即将飞往印度转去美国的细节:清早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了。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迸发,不能自已。” (本文作者简介:周维强,编审。著有《蓟门黄昏:元史随笔》《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学林旧闻》《古诗十九首评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