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有意思的对比,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所以别再天天问为啥我们诺奖少了。 每当诺奖名单一公布,中国人很少出现在获奖名单中,这也让有些不理解的人感到难过,好像这奖是科技实力的唯一证明。 可翻翻看实际成绩,这想法实在站不住脚。 日本手握快 30 个诺奖,2024 年年初发射的登月探测器 SLIM 倒是蹭上了月球,结果因为主引擎点火滞后一秒,愣是 “倒栽葱” 摔在月面上,太阳能板没法正常工作,没过几个月就彻底失联了。 这事儿可不是瞎传,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后来专门开了发布会,把原因说得明明白白。 再看英法德这几个老牌强国,加起来诺奖数量能超过 300 个,可真要论独立探月探火,没一个能单独挑大梁。 德国搞商业火箭试飞,2025 年一次发射直接炸了;法国对月球研究挺有一套,却得把自己的探测仪装在咱们的嫦娥六号上才敢去月球;英国更不用说,深空探测全靠欧洲空间局搭伙,自己连个完整的登月计划都没有。 这些国家的科学家确实厉害,在实验室里能搞出诺奖级的发现,但要把这些成果变成能送探测器上太空的真家伙,还差得远。 咱们的情况正好反过来。 诺奖数量不算多,但航天脚步从来没停过。 嫦娥五号早就从月球带回了 1731 克月壤,2024 年嫦娥六号更牛,跑到人类从没去过的月背,又挖回了近两公斤样本,还顺带帮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捎了探测设备。 天问系列探测器也没闲着,已经给小行星拍了清晰的照片,下一步还要往更远的深空走。 这些成就背后,是 110 多个科研院所、3000 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一起使劲儿干出来的,这种排场,不是单靠几个诺奖得主就能撑起来的。 其实诺奖这东西,本身就不是为了衡量当下科技实力设计的。 有研究算过,现在拿化学奖的成果,平均要等 30 年才会被评奖委员会注意到,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得等 26 年。 日本这几十年拿的诺奖,好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说白了就是在领几十年前的 “迟到奖状”。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救了那么多人,不也等了四十多年才拿奖?更关键的是,诺奖一次最多给三个人颁奖,可像探月这样的大工程,功劳是数万人的,根本没法分。 用它来评航天实力,就像拿厨房的小秤去称卡车,根本不顶用。 咱们现在走的路子,跟那些依赖诺奖证明自己的国家不一样。 不是不搞基础研究,而是把劲往一处使,先干成那些能实实在在提升国家实力的大事。 航天工程里遇到的难题,反过来又能推动基础研究进步,比如为了让探测器扛住太空辐射,咱们就研发出了新的特殊合金;为了精准着陆,又突破了深空导航技术。 这些进步可能现在拿不到诺奖,但都是未来的底气。 没必要盯着别人的奖杯焦虑,咱们的太空足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月壤里发现新物质,到让月球车在月背跑起来,这些成就比奖状更实在。 真正的科技强大,从来不是靠别人盖章认可,而是自己能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 星辰大海的通行证,从来不在诺奖的证书里。
刷到个有意思的对比,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
凭栏观望史
2025-10-20 08:5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