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却登不了月球火星;而英法德,加起来2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这次诺贝尔奖名单中,并没有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很多国人或许灰心丧气,但要知道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从来都不是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挂钩。 尽管日本在二十一世纪,也就25年的时间,拿到了20多个诺贝尔奖,但又有何用,在尖端科技领域,不照样是纸上谈兵,实操起来处处碰壁?细看这些诺奖就知道门道,45%是物理学奖,33%是化学奖,剩下的多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清一色的基础研究成果,而且从做出成果到拿奖平均要等近26年,最长的甚至隔了半个世纪。 可深空探测拼的是当下的工程硬实力,日本1998年发射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一路故障不断,先是推进剂泄漏,又遭太阳耀斑重创,最后连火星轨道都没进去就彻底绝望了,去年好不容易让SLIM探测器蹭上月球,结果太阳能电池立马罢工,靠自带电池撑了几小时就歇菜,别说挖土,连基本观测都没完成,反观我国嫦娥五号,一次就从月球带回1731克土壤,从头到尾顺风顺水,这差距可不是诺奖证书能填平的。 再看英法德,三国诺奖加起来两百多个,说是“诺奖豪门”一点不夸张,可凑齐这么多荣誉,也没攒出个能独立登火星的探测器,欧洲航天局里,这三国倒是常客,但多是搭伙做些“边角活”,比如给别人的探测器装个仪器。 去年嫦娥六号发射,法国还特意搭车搭载了氡气探测仪,拿到我国赠送的1.5克月壤就欣喜不已,自家连登月探测器都造不出来,他们的诺奖多集中在基础学科和理论研究,比如化学合成、量子物理这些领域,可探月探火需要的大推力火箭、着陆缓冲系统、地外采样技术,全是“系统工程活”,得举全国之力调配资源。 欧洲连个统一的航天规划都没有,各自为政搞些小项目,别说火星采样,就连月球软着陆都得仰仗别人的技术,两百多个诺奖在这面前,着实有点“中看不中用”。 有人可能会说诺奖代表科研深度,可深度不等于高度,诺贝尔奖本身就常有“疏漏”和“迟到”的毛病,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影响世界百年,连诺奖的边都没沾;爱因斯坦靠光电效应拿奖,真正改变物理学的相对论反倒被评委们搁置多年。 这奖更像对过去成果的追认,而探月探火是对当下科技实力的检阅,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飞了4亿公里,在火星实现“绕、落、巡”一步到位,要知道此前全球近50次火星探测成功率刚过半。 为了精准“踩刹车”进入火星轨道,我国团队发明双关机策略,差1秒推力就可能机毁人亡;面对百万倍衰减的信号,硬是造出超高灵敏度应答机,让4亿公里外的探测器能听话,这些技术突破靠的不是单个科学家的灵光一现,而是上万个科研单位、几十万科研人员的协同攻关,这种系统能力,恰恰是只靠基础研究拿诺奖的国家比不了的。 所以,日本也好,英法德也罢,不是说他们科技不行,只是把精力更多投到了能出诺奖的基础领域,而我国走的是“基础+工程”双线并行的路子,日本能把小行星样品带回来,却搞不定月球采样;欧洲能造出精密的科学仪器,却搭不出完整的探测系统。 这就像有人擅长写菜谱,有人擅长掌勺,菜谱写得再精妙,没本事开火做饭也吃不上热菜,我国既能深耕基础研究,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嫦娥、天问系列任务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月背着陆到火星寻水,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这些成就比拿几个诺奖更能体现真正的科技硬实力。 说到底,诺贝尔奖是荣誉,但不是衡量科技水平的唯一标尺,日本拿奖到手软,月球挖土却得看别人脸色;英法德诺奖等身,火星探测还得搭中国的便车。我国没拿诺奖不必灰心,毕竟我们已经把脚印印在了月球和火星,把月球土壤捧回了家。 这种实打实地外探索,比一纸获奖证书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国人看清:真正的科技强大,是既能仰望星空搞研究,又能脚踏实地去实践!
我发现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却登不了月球火星;而英法德,加起来200多个诺奖,也
茂盛楼兰
2025-10-20 11:17:34
0
阅读:40
微笑
我们看得是鲁班奖,科技奖,诺贝尔不过是政治奖,屁用没有
大蛇丸
虽然诺贝尔或多或少有些政治因素,但中国的科学成就目前还是不能跟西方比。其实原因很简单:现代科学源自西方。中国从清末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接触现代科学,且当时中国文盲率貌似90%以上吧?即便当时上的起学的中国人也没多少能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即便能学到前沿科学知识国内也没有相应的实验室来研究科学,也就只可能出国留学才有诺贝尔奖的可能。真正全民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就几十年的历史,有研究这些学科的实验室等资源的历史更短。换位思考,如果你让没学过儒学的西方国家去清朝参加科举考试,他们拿不到状元很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