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案例告诉我们:以后对外收购兼并企业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它救活继续经营而是想办法将其肢解吸收。 闻泰科技2019年砸下340亿搞的那场“蛇吞象”,如今看更像场大型冤大头现场——花大价钱把安世半导体这尊“财神爷”请回家当祖宗供着,结果供到自己股权被托管,实控人张学政直接被荷兰法庭踢出局,这波操作简直是并购界的反面教材范本。 要是当初别端着“救活经营”的架子,早把安世拆成零件往自己身上装,哪至于落得这般被动。 谁都知道安世是块好肉,2024年光营收就有147.15亿元,净利润22.97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还贡献了12.61亿元净利润,占了闻泰的半壁江山还多,可这“金娃娃”背后藏着的雷,比利润来得更实在:2024年末商誉占净资产比例高达79.31%,2025年中报更是涨到79.82%,相当于每赚一块钱利润,背后就拖着八毛的商誉雷,这哪是经营子公司,分明是给自己背上了永久房贷。 更讽刺的是,闻泰2024年刚卖掉消费电子业务all in半导体,把身家全押在安世身上,转头就丢了控制权,活像赌徒押注前先把骰子塞给对手,所谓“救活经营”,说白了就是放弃控制权的自我麻醉,而且闻泰非要搞本土化管理,让荷兰籍CLO鲁本、德国籍CFO斯特凡这帮外籍高管全权操盘,连核心决策都不插手。 结果2025年9月美国刚祭出“50%规则”,这几位高管转身就向荷兰法庭申请紧急措施——法庭连庭审都省了,当天就暂停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还把股权托管给第三方,后来更直接任命了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要知道安世德国汉堡工厂的8英寸晶圆产能、近千项新增专利才是真宝贝,闻泰却把钥匙扔给外人,等于是花钱请人看家,最后被管家反锁在门外。 这还不是最冤的,2023年卖掉英国NWF晶圆厂的事儿,早该给它敲醒警钟,2021年收购时NWF就资不抵债,闻泰花了钱升级设备、扩充人员,想着把它“救活”了补全产业链,结果英国政府一句“国家安全”就逼它剥离股权,最后1.77亿美元贱卖给美国威世公司,纯属替他人作嫁衣。 要是当初收购后直接拆分产能技术,把晶圆制造工艺挪到自家工厂,哪会被人拿捏得这么狼狈?现在半导体并购早不玩“救死扶伤”的戏码了,华大九天收芯和半导体、北方华创拿芯源微股份,全是奔着技术专利和产能去的,拆完有用的就整合,没人会留着完整外壳给自己埋雷。 而且,地缘政治这关,“救活经营”根本顶不住,2024年美国把闻泰列进实体清单,2025年9月的“50%规则”更狠,直接把安世拖下水,荷兰第二天就冻结它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理由扯的是“国家安全”,实则就是跟风站队。 闻泰这几年给荷兰缴了1.3亿欧元所得税,研发投入涨了150%,可人家该下手时一点不含糊,要是早把安世的知识产权拆成模块消化,把核心技术融进国内研发体系,就算被制裁,技术攥在手里也不怕,哪会像现在这样,核心资产被冻结,商誉减值风险悬在头顶。 说到底,闻泰这340亿学费算是给所有出海并购的企业打了样,收购不是搞慈善,没必要对标的公司讲“完整运营”的温情,尤其半导体这种敏感行业,技术和产能才是硬通货,那些所谓的“国际化招牌”“独立团队”全是虚的。 与其养着完整公司等着被地缘政治拿捏,不如拿起手术刀直接拆——专利过户、产能整合、核心团队收编,没用的法人外壳随手丢掉。 这样既省了管理内耗,又能把核心价值攥在手里,就算东道国想找茬,总不能把已经消化的技术再抠出去,闻泰的教训摆这儿了,并购场上,从来都是“拆得快”胜过“养得好”,务实点比啥都强。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