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加管制,土耳其就卡了投资,德国回头翻旧账,中国则悄悄把镓和石墨的出口审批从

活泼圆月 2025-10-20 16:02:25

荷兰刚加管制,土耳其就卡了投资,德国回头翻旧账,中国则悄悄把镓和石墨的出口审批从“年审”改成“笔笔查”——这轮博弈,没人打明牌,但每一步都踩在对方的命门上。 这场围绕全球供应链的博弈正在进入全新阶段。荷兰政府近期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接管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公司,不仅发布了“冻结令”,还首次启用了《商品供应法》将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交给了荷兰政府。这一动作与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升级几乎同步,形成了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联手打压”。 几乎同一时间,土耳其发布了《土耳其国际直接投资战略(2024-2028)》,旨在通过吸引高质量的国际直接投资项目,显著提升土耳其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份额。该战略聚焦于气候友好型投资、数字投资、全球供应链导向型投资等八个优先领域,对外商投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中国打出了一套精准的反制“组合拳”。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连续发布多项公告,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与原辅料、中重稀土等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将稀土全链条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范围,并首次在出口管制中行使了 “域外管辖权” 。这意味着即使在中国境外出口某些受控稀土元素,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也需要获得中国商务部的许可。 中国这次将镓和石墨的出口审批从“年审”改为“笔笔查”,体现了全新的管控思路。根据《出口管制法》,中国建立了 “许可前置、用途审查、信息追溯”三大执行支柱。每一笔出口都必须向商务部申请“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商务部和海关将对用户背景、使用目的进行全面评估。 这场博弈的核心是对关键矿产和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国供应了全球80%以上的粗镓和60%的锗,这些材料是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替代的“工业血液”。当荷兰试图用光刻机卡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脖子时,中国直接瞄准了对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关键原材料。 中国企业赴境外投资也面临新的挑战。2025年的境外投资备案政策对敏感行业监管升级,AI、生物基因、数据出境等项目需提交“技术出口许可”与专门风控方案。投资敏感国家或敏感行业需多部门联合审查,审查周期显著拉长。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当各国都在利用自身优势在关键节点上布局,全球供应链正在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中国的稀土管制、荷兰的半导体设备限制、土耳其的投资门槛提高,每一步都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活泼圆月

活泼圆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