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任何国家的飞机只要敢越过中国的海岸线,一律击落,前线指挥员有一定的临

轩叔观察 2025-10-21 10:29:28

毛泽东时代,任何国家的飞机只要敢越过中国的海岸线,一律击落,前线指挥员有一定的临机处置权。[无辜笑]   1962年9月9日下午,一架U—2侦察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按照预定航线向大陆内陆飞去,飞行员陈怀生不知道的是,地面雷达已经锁定了他的位置。 当时这种黑色侦察机能飞到两万多米高空,中国的歼—6战斗机只能飞到一万七千米,根本够不着,美军正是利用这个优势,从1959年开始频繁入侵东南沿海上空,甚至飞到过北京、沈阳等地拍照。 但这次不一样,地空导弹部队提前三天就开始演练,他们想出一个办法,不等U—2飞到头顶再打,而是提前计算好轨迹,在它刚进入射程就发射,上午八点左右,三发导弹点火升空,其中一发在两万米高度命中目标,陈怀生跳伞落地后被俘。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U—2,美国中情局随后调整了侦察航线,但没有停止,接下来几年,中国又击落了4架U—2。 到1974年美军才彻底停止U—2对中国大陆的侦察飞行,这期间有20多名台湾飞行员执行过这类任务。 除了U—2美军还派出无人侦察机,1964年11月15日一架代号“火蜂”的无人机从海上入侵,空军飞行员徐开通开着歼—6去拦截,打了几十发炮弹都没打中,这东西飞得忽高忽低,最后还是击落了。 这架无人机残骸后来被找到,上面的设备被送到研究所分析,技术人员发现它配备了当时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和侦察设备,这种用机翼撞击的战法后来被总结推广,又有几名飞行员用类似方法击落过无人机。 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末,各类侦察机被击落的总数在30架左右,包括RB—57、P—2V等型号,每次击落都要经过周密计算和准备。 比如地空导弹发射需要提前半小时甚至几小时准备,雷达要持续跟踪目标,计算弹道需要准确到秒,1962年那次成功,地勤人员从接到命令到导弹升空,只用了不到30分钟。 当时空军要求每个飞行员必须掌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技能,因为侦察机往往选择云层多的时候飞,这样难以被发现,飞行员要在云层里穿梭,还要避免被对方发现,难度很大。 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海峡上空的对抗一直没停过,1958年台海炮战期间,双方空军几乎每天都有交火,到了1960年代,虽然大规模空战少了,但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持续进行。 当时前线指挥官有一定的独立决策权,如果发现目标侵入,前线指挥官有一定的临机处置权,这在和平时期是比较罕见的授权,说明当时局势确实紧张。 1967年9月8日最后一架被击落的U—2飞行员黄荣北跳伞后也被俘虏,之后几年美军逐渐转向使用卫星侦察,U—2任务减少了,但一直到1974年,台湾方面才正式停止这类飞行。 那些年击落的飞机残骸,有些被运到博物馆展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博物馆里就有一架U—2的残骸,上面弹片穿透的痕迹清晰可见,机身蒙皮被撕开了好几个大洞。 当时的装备确实有差距,美国的U—2用了很多新技术,机体轻、升限高、航程远,中国的装备主要来自苏联,性能相对保守,但通过改进战术,这个劣势被部分弥补了。 现在的空中侦察已经完全不同,卫星可以从太空拍照,无人机能续航几十个小时,隐身技术让飞机很难被雷达发现,防空系统也进步了,远程导弹射程达到几百公里,雷达能同时跟踪上百个目标。   那个年代的军人,真是用生命在捍卫祖国的蓝天。网友们的评论也很热烈:   “老一辈的胆识和智慧真是没得说!U—2飞那么高,咱们能用那么短的预警时间把它打下来,简直是奇迹。向英雄的导弹部队致敬!”   “现在看这些故事依然热血沸腾,那时候装备差那么多,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敌人打服了,这就是先辈们的骨气!”   “细节太震撼了!原来‘近快战法’这么危险,等于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搏命,还有飞行员用机翼去切无人机,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飞行技术啊。”   “文章里说‘钢少气多’,总结得太到位了,现在咱们的装备世界一流,但这种敢于亮剑、善于创新的精神更不能丢,这是最宝贵的财富。”   “读给父亲听了,他经历过那个年代,说当时每次听到打下敌机的消息,老百姓都特别提气!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撑起的和平天空。”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空中拼刺刀”的精神对于我们应对各种挑战,有着怎样新的启示和意义呢?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官方网站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