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工女子好心借手机给闺蜜,反被盗空17万积蓄,账户惊现仅剩10元真相令人心寒 (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 综合央视频、CCTV《一线》报道) 当高先生接到房东催租电话时,他从未想过妻子李佳梦的工资卡会只剩10元。这个从农村来上海打工的女子,月薪5000元,每月仅花500元租房,其余钱款竟在几年间被“最好闺蜜”冯楠悄然转走。一场始于教她用支付宝的“善意”,最终演变成17万元的残酷骗局。 李佳梦不识字,性格内向,初到上海时像抓住救命稻草般依赖冯楠。对方以“帮你升级支付宝”为由频繁索要手机,实则每次都在转账。她甚至将银行短信截图询问,却被冯楠谎称为“诈骗信息”要求删除。信任成了刺向她的利刃,而她却浑然不觉。 冯楠的贪婪是逐步膨胀的。从最初试探性转走20元,到后来每次发工资后精准转走4000元,只留1000元维持李佳梦基本生活。她像吸血虫般蚕食着对方的劳动成果,直到账户余额触目惊心的10元暴露了一切。 更令人愤慨的是,冯楠将骗来的钱全数挥霍,未留一分补偿。法庭上,检察官以流水记录为证,揭穿她“闺蜜”面具下的算计。最终,冯楠因诈骗罪、盗窃罪被判13年徒刑,但李佳梦失去的17万已无法追回。 此案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人性之恶,更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像李佳梦这样不识字的打工者,在数字化洪流中如同盲人行路,极易被“热心人”利用。他们的信任纯粹而脆弱,而这份纯粹成了恶人眼中的可乘之机。 网友热议中,有人质疑“不识字如何会截图”,却忽略了更残酷的现实:许多底层劳动者为生存被迫接触智能工具,却无能力甄别风险。冯楠正是利用信息差,将李佳梦的求助信号扭曲成自我掩护的工具。 此案警示我们,在数字支付时代,社会应建立更完善的防骗机制。企业需简化操作流程、加强安全提示,社区应开展针对低学历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个人的善意也需带锋芒,涉及财产操作时务必保留核查意识。 李佳梦的遭遇绝非个例。每一个漂泊在城市的“李佳梦”,都需要被看见、被保护。当我们为13年刑期拍手称快时,更该思考如何织密安全网,让善良不再沦为受害者的原罪。 上海爆料 (本文基于央视《一线》案件报道及潇湘晨报新闻整合,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李佳梦、冯楠均为化名)
上海这起偷车案太夸张了!11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冒充运维人员,偷了上万辆共享单车,院
【1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