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单,转头联合彤程新材、上海新阳签15.6亿采购协议,国产光刻胶不仅没拖后腿,还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交付。 2025 年 10 月深圳 TCL 光刻胶检测中心,工程师周明紧盯屏幕上的曲线波动。 一罐刚从彤程新材送来的 ArF 光刻胶,正接受 108 项参数的终极测试。 “纯度 99.999%,完全符合合肥长鑫的量产标准。” 他在报告上签字时,指尖划过 “国产” 标识。 三天前,美国宣布全面禁止高端光刻胶对华出口,TCL 随即终止 1.2 万吨进口订单。 而此刻检测中心的仓库里,已堆满提前 3 个月交付的国产货,15.6 亿采购协议的首单正待出库。 2025 年 8 月,彤程新材上海工厂的生产线昼夜运转。 半年报显示,其半导体光刻胶业务营收近 2 亿元,同比暴涨 50%。 车间主任指着 ArF 光刻胶产线介绍:“这条线每月能出 30 吨,现在订单排到明年 3 月。” 更关键的是,其抗反射涂层、EBR 试剂等配套产品已通过多家芯片厂验证,实现同步供应。 这种 “主力产品 + 配套试剂” 的协同突破,正是 TCL 选择与其结盟的核心原因。 2021 年清华大学实验室,TCL 研发总监王磊第一次见到极紫外光刻胶样品。 “当时树脂纯度连 99% 都达不到,根本没法用在高端产线。” 他回忆道。 也就是这一年,TCL 与清华联合成立实验室,专攻光刻胶核心材料研发。 与此同时,八亿时空在 KrF 树脂领域取得突破,2025 年已实现百公斤级量产。 “我们和八亿时空的合作,就是要打通‘树脂 - 光刻胶 - 检测’的国产化链条。” 王磊说。 2009 年的 TCL 会议室,创始人李东生拍板 245 亿元成立华星光电。 当时中国彩电行业 “缺芯少屏”,液晶面板进口依存度超 90%。 “别人断供就只能停产,这种日子必须结束。” 李东生在动员会上说。 这个看似鲁莽的决定,十年后结出硕果 —— 中国大尺寸 LCD 面板产能占全球 80%。 而当年啃下 “屏幕硬骨头” 的团队,如今成了光刻胶攻坚的核心力量。 2025 年 5 月,全球光刻胶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 美国拟对日系光刻胶加征 25% 关税,导致 EUV 光刻胶价格暴涨 400 美元 / 加仑。 但对 TCL 来说,这场危机早有预案。 深圳检测中心运营刚满一年,订单就超预期 60%。 “我们的自动化检测设备,能把杂质检测精度做到 0.1ppm。” 中心负责人自豪地说。 正是这种严苛的检测能力,让国产光刻胶得以快速通过合肥长鑫的验证。 2005 年,TCL 的全球化遭遇滑铁卢。 2004 年收购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一年就亏损 9 亿元。 “没有核心技术,收购再多企业也是空中楼阁。” 李东生在复盘会上痛定思痛。 这次教训彻底扭转了 TCL 的发展逻辑 —— 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技术深耕”。 此后十五年,TCL 在核心产业累计投入 2600 亿元,专利储备超 8 万件。 2025 年 10 月 20 日,彤程新材发布公告:上海化学工业区工厂正式进入试生产。 这个年产 1.1 万吨光刻胶的基地,包含 300 吨 ArF 光刻胶量产线。 当天下午,TCL 半导体材料事业部就收到首批供货:“比原计划提前 3 个月,太及时了。” 而在合肥长鑫的车间里,TCL 定制的 8 条适配产线已启动调试。 “下季度就能实现全流程国产化生产,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产线负责人说。 2013 年,TCL 华星在印刷 OLED 领域逆势加码。 当时同行纷纷撤退,觉得 “投入大、回报慢”,TCL 却坚持砸钱研发。 “从材料到设备,全靠自己摸索,失败了上百次。” 研发主管李娜说。 直到 2022 年,第一块 65 英寸印刷 OLED 屏幕成功点亮,今年终于实现量产。 这种 “十年磨一剑” 的韧性,如今在光刻胶领域再次显现。 如今,TCL 的光刻胶替代计划已初见成效。 这场光刻胶替代战,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范畴。 TCL 的提前布局、彤程新材的技术突破、八亿时空的材料支撑,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合力。 就像当年攻克屏幕难题一样,中国企业正在用耐心和投入,撕开高端材料的封锁网。 而在深圳检测中心的显示屏上,国产光刻胶的各项参数仍在稳定跳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主可控的故事。 信源: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搜狐网
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单,转头
笑蓝说
2025-10-21 19:55:49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