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47在香港机场冲出跑道坠海,已致多人死亡 20日凌晨4点左右,一架从迪拜飞往香港的波音747飞机,在降落期间冲出了跑道,一半机身坠入大海。 凌晨三点多的香港国际机场,夜色正浓,本该是货运航班有序起降的平静时段,一声沉闷的巨响突然撕裂夜空。 一架从迪拜远道而来的波音747货机,在北跑道降落时突发失控,径直冲破防波堤与安全护栏,机身断裂后一半扎进海里,一半卡在岸边,混乱中狠狠撞上了一辆正在巡逻的地勤车,瞬间打破了机场的宁静。 事故发生的瞬间,惊险场景接连上演:失控的货机如同脱缰的巨兽,偏离跑道后一路冲撞,机头最终重重搁在岸边岩石上,机尾则彻底淹没在海浪中。 紧随其后准备降落的另一架航班机组人员,恰好目睹了这惊魂一幕,果断拉升飞机盘旋避让,才勉强躲过一劫,最终安全降落。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撞的地勤车上,两名正在执行日常巡逻任务的工作人员当场失联,而机上四名机组人员被困在未完全沉没的机舱内,处境危急。 这场看似突发的事故,背后早已暗藏多重安全隐患。 涉事的这架波音747,有着“空中女王”的称号,却已是服役超过32年的“高龄机”——1993年以客机身份在日本全日空出厂,2011年才改造为货机,此次执飞时还处于空载状态,机械老化的风险本就不容忽视。 更复杂的是航班的运营模式,采用航空业常见的湿租模式,土耳其一家航空公司负责提供飞机、机组人员及维修服务,阿联酋航空则负责调度和货运对接,这种权责分离的模式,不仅让事故后的责任认定变得棘手,也暴露了日常安全管理中的漏洞。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发的北跑道并非首次出现问题,一个多月前就曾有飞机在此发生偏离跑道的情况,只因当时未造成伤亡,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最终让小隐患酿成了大悲剧。 警报就是命令,事故发生后,香港机场空管中心立即启动紧急警报,刺耳的警报声在夜空中回荡,消防、警务、医疗等救援力量迅速响应,仅用5分钟就赶赴现场,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的直升机也同步升空,用强光照射海面,为地面救援提供视野支持。 救援团队没有丝毫迟疑,当即兵分两路展开行动: 一路冲向货机残骸,一边用扩音器安抚被困机组人员的情绪,一边快速搭建临时救生通道,最终借助仅能正常使用的左侧逃生滑梯,将四名机组人员逐一护送上岸,紧急送往医院检查; 另一路则聚焦海面搜救,事发海域水深约7米,夜间能见度极低,潜水员穿戴装备一次次潜入冰冷的海水中摸索,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离岸5米处找到了沉入海底的地勤车。 遗憾的是,尽管救援人员争分夺秒,两名地勤人员被从变形的车厢中救出后,经医护人员现场心肺复苏急救并紧急送医,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这两位分别在机场坚守了7年和12年的老员工,永远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两名地勤人员的无辜殒命,不仅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更狠狠敲响了警钟:航空安全从不是单一环节的事,地面安全的漏洞,同样可能酿成致命后果。 事故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 为配合救援和后续调查,北跑道被立即关闭,机场只能依靠剩余两条跑道维持整体运行,运转效率大幅下降。 截至当天上午,至少11个原计划抵达的货运航班被迫取消,作为我国重要国际航空枢纽的香港机场,正常运营秩序受到显著影响。 而不同信源对事故细节的描述也存在差异,有的详细提及机身断裂、机头搁岩的具体状态,有的则仅简单描述为机身断裂; 救援信息方面,有的完整记录了救援力量的行动过程,有的则只聚焦伤亡结果,这种信息披露的不一致,也引发了更多关注。 目前,香港相关部门已正式启动对这起事故的深入调查,黑匣子数据解读、跑道痕迹勘察、机组人员问询等工作正在紧张推进。 调查将全面聚焦四大核心维度:飞机是否存在刹车失灵、反推故障等技术问题,机组人员是否因疲劳驾驶或操作不当导致事故,事发时的天气条件与地面指挥是否存在疏漏,以及全球化运营链条中,湿租模式下的安全责任该如何划分。 这场凌晨发生的悲剧,再次让航空业意识到,安全防线容不得半点松懈。 从高龄飞机的维护保养,到复杂运营模式的安全监管,再到机场场地隐患的排查整改,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安全。 唯有正视暴露的问题,堵住所有漏洞,才能真正告慰逝者,守护好每一次起降的平安。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新民周刊2025年10月20日关于《凌晨突发,一波音747货机疑降落香港机场时冲出跑道坠海,一地勤车2人被撞身亡》的报道
越南越捷航空刚把中国造的C909飞机退了!不是飞机不行,是“养不起”。很
【51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