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杨老)自己讲述的“长寿秘诀”里,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基因,他的原话是:“我们

云海澄碧翠 2025-10-22 17:57:16

杨振宁(杨老)自己讲述的“长寿秘诀”里,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基因,他的原话是:“我们杨家传统,都有糖尿病的问题,我的祖父就是糖尿病过去的,我的父亲跟我的叔叔,他们晚年都受到这个糖尿病的痛苦。他们最后过去(死),都和糖尿病多多少少有关系,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带来了好的基因,所以我的兄弟姐妹几个人,都没有糖尿病,所以我想这个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说到杨老的长寿,很多人就想扒拉出几个一二三的“秘诀”,但真要这么看可就简单了,他的生命状态,是一整套完整的生命哲学,一种内在精神秩序和外在审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他的养生体系里,排在第一位的,竟然不是吃什么或做什么运动,而是内心的安静,他觉得心静,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那种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安宁感,比任何山珍海味、灵丹妙药都更有滋养效果。 他甚至认为,很多病追根溯源就是坏情绪和不好的品行“搞的鬼”,那怎么才能让心静下来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读书,读书这事儿,对他来说远不止获取知识,更是一种顶级的精神“保健品”,每当心里烦躁,一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陪伴者,能让人慢慢沉静下来,从容地看待外面的风风雨雨。 这一点连他的夫人翁帆也深表认同,觉得读书能让人内心平和,对长寿大有裨益,聊完内在修为,再看他对待身体的智慧,核心就两个字:审慎。 他既不像苦行僧那样折磨自己,也不放纵,而是在温和、规律与科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走路这件事,可以说贯穿了他的一生。 年轻时他用双脚去丈量和探索城市,到了晚年腿脚不便了,就拄着拐杖在家里慢慢踱步十几分钟。 他很关注身体的细微反馈,能清晰地感觉到,就这么短短走一会儿,小腿肚子就变暖了,他知道这就是血液循环在改善。 因为高龄最怕摔倒,所以他会选择更稳妥的锻炼方式,比如用健身脚踏车,既安全又能达到效果,他的生活习惯,是另一种静态的自律。 三餐准时吃饭细嚼慢咽,偶尔还会加个餐,防止血糖不稳定,更厉害的是,他这辈子都不沾烟酒,这种审慎在面对医疗问题时,体现得更明显。 他极度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自己看病时,绝对是医生怎么说他怎么做,1997年他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这么多年过去状态一直很好,他把这归功于现代医学、规律生活和好心态。 他对那些所谓的偏方非常反感,也特别不赞成一有小毛病就大动干戈,或者凭着广告、网络信息自己给自己开药,他批评过这种习惯,认为这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 他常说自己“运气很好”,这个“运气”很具体:虽然经历过艰苦年代,但他清晰地分辨,“没吃饱”和“挨饿”是两码事,他从未体验过后者。 后来在美国稳定的经济基础,为他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也喜欢从大自然里汲取能量。 天气好的时候,就爱往树多的地方散步,他觉得阳光和新鲜空气,能让人精神焕发,甚至相信森林里的负氧离子,就是一种“长寿素”。 所以你看杨老的长寿“范本”,其实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它以“静心”作为内核,以“审慎”的身体管理为具体实践,又被幸运且安稳的“外部环境”稳稳托住,这三者少了哪个都不行。

0 阅读:790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