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 乌克兰突然宣布了 10月21日,乌克兰称每日部署约9000架无人机对抗俄罗斯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乌军一天能用近9000架无人机,连美军上将都觉得意外,因为美国一年也就产几十万架,这差距太明显了。 这数字听着确实吓人,一天9000架,一年下来就是300多万架,比美国全年产量还高不少。但千万别以为乌克兰突然变成了“无人机制造强国”,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所谓的“数量优势”背后,其实是一套拼凑起来的战时应急模式,压根算不上真正的产业实力。 首先得说清楚,乌克兰用的无人机可不是都一个样。美军产的大多是察打一体的高端型号,一架就得几十甚至上百万美元,讲究的是精准打击和长期部署。可乌军这9000架里,绝大部分是廉价的FPV自杀式无人机,成本可能就几千美元,有的甚至是用民用零件改装的,飞一次就报废,本质上就是“一次性消耗品”。就像美军在造“精密步枪”,乌军却在拼“一次性弓箭”,看着数量差得多,实际根本不是一回事。 更关键的是,这些无人机的“源头”其实不在乌克兰本土。有数据显示,2024年乌克兰进口的无人机里,94.5%都来自中国,就算是从越南、拉脱维亚这些国家转买的,源头也大多是中国商品。它自己的产能看着唬人,2024年号称突破400万架,可实际能用上的没多少——55%的企业产能利用率还不到30%,军方实际采购量也才150万架,剩下的全堆在仓库里,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说白了,乌克兰就是个“组装和消耗中心”,核心的零件、甚至整机都得靠买,哪天外部供应断了,这“日耗9000架”的神话立马就得破。 这种“靠买靠拼”的模式,还带来了一堆隐患。最明显的就是质量没保障。这些无人机里有正规军购的,有民间基金会捐的,还有志愿者用树莓派主板、手机芯片攒的,性能参差不齐。有的飞着飞着就被俄军电子战设备干扰坠机,有的投弹精度差得离谱,根本炸不到目标。之前就有前线士兵吐槽,十架FPV无人机出去,能有三架命中就算运气好,剩下的不是被拦截就是迷了路。 美军上将觉得意外,还有个原因是没看透乌克兰的“特殊玩法”。它的无人机产业是被战争“逼”出来的,全靠一套奇怪的生态系统撑着:志愿者在车库里改装,初创企业凑零件生产,政府简化流程快速采购,再加上全球网友的开源技术支持——波兰工程师给设计弹舱,立陶宛团队做反干扰模块,大家凑一起搞出能用的东西就行,根本不考虑标准化。这种模式应急可以,却没法长久,就像用胶带粘起来的机器,看着能转,指不定哪天就散架了。 说到底,乌克兰这“日耗9000架无人机”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想靠数字吓唬对手,同时给西方盟友施压要更多援助。可剥开数字的外壳就能看到,它的无人机战术本质上是“消耗战”,靠数量堆出来的优势,背后是产业空心化的无奈。美军的产能虽少,却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储备,而乌克兰看似热闹的无人机热潮,不过是战时特殊环境下的“昙花一现”。真要是没了外部的零件供应和资金支持,这每天9000架的“空中蜂群”,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空中泡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俄罗斯无人机 无人机 乌军新型无人机 俄式无人机 欧洲无人机 无人机战争 欧洲无人机困境
据菲律宾媒体10月22日报道,隶属于菲海军的一艘巡逻舰日前在仙宾礁附近海域发现了
【125评论】【1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