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某智库称:“既然中国可以拒绝进口美国大豆作为反击手段,韩国也可以不买中国的大白菜”。 若韩方真的停止进口,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完全能够消化这部分产量,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影响。 其实,这番言论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类比,而非基于现实的理性判断。我们不妨拆开来看:美国大豆曾是中国进口的重要农产品,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加工,具备一定战略属性。而中国出口韩国的大白菜,说到底只是日常食材中的一环,虽重要,但远未到“卡脖子”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两国在供需关系上的地位完全不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白菜年产量超数千万吨,种植遍布山东、河北、河南、东北等地,全年供应稳定。别说少一个韩国市场,就算多个几个国家临时断供,国内的消费体系也能轻松消化。 “我们这儿一亩地产上万斤,冬天家家户户炖菜、包饺子、腌酸菜,哪次不是论堆买?”一位山东菜农说。如今,很多农户还通过直播带货把白菜直接卖到南方城市,甚至做成“净菜配送”,根本不愁销路。 反观韩国,情况就紧张多了。泡菜是韩国家庭餐桌的“灵魂”,而制作泡菜的核心就是大白菜。可韩国本土气候多变,台风、寒潮一来,白菜大面积减产,价格立马飙升。几年前一颗白菜卖到上千元人民币的新闻还让人记忆犹新,当时韩国政府不得不紧急从中国进口“救市”。 有在韩国生活的中国人吐槽:“超市里一颗白菜比肉还贵,不吃还不行,家里不做泡菜等于断了‘烟火气’。”可以说,中国白菜早已成为韩国食品供应链的“稳定器”。 如果真有一天韩国因非经济因素停止进口,最先受影响的恐怕不是中国农民,而是韩国家庭主妇和泡菜工厂。有网友调侃:“中国少卖点白菜,顶多是出口数据下滑;韩国不买,可能就是‘泡菜危机’。” 还有观点指出,这种“对等反制”的思维用在农业上并不成立。真正的贸易博弈,拼的是不可替代性。中国可以轻松替代韩国市场,但韩国很难找到第二个既能稳定供货、价格又实惠的白菜来源。 更何况,如今中国农业产业链越来越成熟,从田间管理到冷链物流,从预制菜开发到电商助农,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就算某个出口渠道受阻,也能迅速转向内销或开拓新市场。 说到底,把大白菜当成“外交筹码”,听起来挺唬人,实则既不了解农业,也不懂贸易。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来自“你能断我什么”,而是“我根本不怕你断”。 你怎么看?你觉得农产品该不该被卷入政治博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咋那么熟悉[捂脸哭]韩国
【1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