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雪豹日。作为全球性环保主题日,其设立旨在呼吁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家园。雪豹,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海是雪豹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设立了雪豹救护中心,今年以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已经救助了两只雪豹。
这两天,雪豹“凌小蛰”正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馆里进行最后的康复训练。今年3月,青海玉树治多县的生态管护员在野外发现了这只生命垂危的雪豹,随即将其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经过全面检查与治疗,它被取名为“凌小蛰”,目前恢复顺利。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经过7个半月的治疗,“凌小蛰”目前恢复的状态是比较好的,进入了最后的复健阶段,生活在我背后的雪豹馆中。它的体重从最初的19斤多,恢复到了将近50斤的体重。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对它的捕猎能力进行测试和锻炼,现在它已经成功通过了活鸽子捕食的测试阶段。下面我们也会通过活兔子等活食,对它的捕猎能力进行进一步锻炼和恢复。

继“凌小蛰”之后,今年6月,救护中心又救助了另一只受伤雪豹“凌小芒”。目前“凌小芒”伤势好转,正与“凌小蛰”轮流使用活动场。这个240平方米的宽敞空间,有助于它们恢复运动能力。
在世界雪豹日当天,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举办了雪豹主题展。通过图片、视频与救助工具实物,系统呈现了雪豹救护历程与保护成果,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了解。近年来,该中心累计成功救护雪豹12只。其中,“凌蛰”与“凌至”分别于2021年和2023年达到放归条件,顺利回归自然。而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个体,则留在园内承担科普展示功能,未来它们还可能参与到人工繁育研究中。
目前青海全省雪豹种群数量已超1200只
青海作为雪豹的重要栖息地,目前种群数量已超过1200只。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持续开展科学保护行动,雪豹栖息地的完整性与原真性得到有效恢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巡护人员的脚步,一起去探寻雪豹的踪迹。
老虎沟管护站地处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北山乡,管护面积约为1.34万公顷,这里地势险峻,沟壑纵横,其中核心区域达2000公顷,是雪豹频繁活动的区域之一。
老虎沟管护站站长那旭花:能监测到雪豹的地方,我们就布置红外相机比较多一点。
走进核心巡护区,一处废弃的科研铁笼被特意保留下来。原来,这里已成为一只雪豹幼崽经常逗留的基地。

老虎沟管护站站长那旭花:这个笼子,是以前北京大学搞科研的时候留下来的,雪豹幼崽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都逗留一会儿,所以我们没有把这个笼子移除掉。
这处废弃设施不仅是雪豹幼崽的“专属游乐角”,也成为管护人员观察雪豹行为的窗口。他们通过分析铁笼周边的足迹、粪便等活动痕迹,精准划定观测重点区域。目前,整个老虎沟区域已布设82台红外相机,这些遍布山谷的“生态之眼”全天候值守,持续记录下雪豹活动的珍贵影像,为种群研究和保护决策提供了扎实依据。

老虎沟管护站野生动物监测员杨凌志:这几年,我们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到雪豹的个体在增加,以前一年也拍不到几次,现在不仅能拍到,而且不止一只,有时候会出现三两只幼崽同框的画面,说明雪豹在这里繁衍得很好。
保护工作也离不开当地牧民的积极参与。通过管护站常态化的生态宣讲,越来越多牧民自愿加入保护队伍,成为兼职巡护员。他们协助监测野生动物、清理野外垃圾、劝阻违规进入人员,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者。

牧民马得财:生态保护得越来越好了,雪豹越来越多了。
作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雪豹的稳定繁育与种群增长,是衡量高原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尺。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通过实施栖息地禁牧修复、草畜平衡管理等精准措施,不仅优化了雪豹赖以生存的森林与草原环境,也显著增加了其食物链基础物种的数量。如今,这里的雪豹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活动范围持续扩大,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祁连山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