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官芊芊 2025-10-23 16:37:36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苹果做出了一个大动作:它把八条主要生产线从中国迁往印度。这一决定当时看起来充满战略意义,不仅符合苹果想分散供应链风险的全球布局,也迎合了印度“吸引外资、扩大制造业”的国家愿景。   那时候,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非常热情,承诺提供税收优惠、补贴以及便利政策,让企业愿意在印度长期投资建厂。苹果的目标显然不仅是降低生产成本,更希望借此打开庞大的印度市场,实现销量增长。谁能想到,这一切才过了四年,局势就翻了个大跟头。   到了2024年,印度突然翻出了1961年的《所得税法》及其2012年的修订条款,对苹果开出了高达10亿美元的税单。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苹果在全球的营业收入中,有22%可以归因于印度品牌溢价。   换句话说,印度认为,苹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有一部分是因为印度市场的存在而产生的价值,所以不仅要对苹果在印度的收益征税,还要对其全球收入进行征税。听上去有点扯,但在印度法律的解释下,这个逻辑居然成立。   问题是,这个所谓“印度品牌溢价”与现实差距巨大。苹果最新的财报显示,印度市场在全球销量中只占了10%,而且以低端机型为主,像iPhone SE、iPhone 14系列低配版这种手机销量才比较高。高端机型的销量极低,苹果在印度的利润几乎被压榨得很薄。   更关键的是,苹果在印度生产的iPhone零部件有58%依赖进口,主要还是从中国采购,真正本土化的部分并不多。这意味着,印度工厂的实际利润率仅有4.2%,远低于中国工厂的8.5%,本来就属于低利润生产,现在还被要求按全球收入交税,简直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早在2019年,三星在印度诺伊达建厂时,也曾享受过印度的政策红利,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大额补贴。然而到2023年,三星突然收到了6.2亿美元的税单,理由是涉嫌“转移利润”,要按全球营业额征税。   结果是,三星在印度的实际损失远远超过当初拿到的补贴金额。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不少跨国企业心里打了大大的问号:印度真的是一个可靠的投资环境吗?   回到苹果身上,面对印度突然开出的巨额税单,它不得不做出反应。首先,苹果暂停了在印度生产iPhone 17 Pro的高端机型计划,并将部分产能重新迁回中国。毕竟,高端机型在印度销量有限,而全球税负又高,这种投入产出比显然不划算。   同时,苹果不得不重新评估印度市场的长期投资策略——如果税收政策像过山车一样反复无常,谁敢在这里大手笔建厂?这一事件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   外资企业的信心一旦受挫,流入自然下降。消息传出后,高盛宣布暂停印度科技基金的申购,这在金融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而鸿海集团,更是将原计划在印度的20亿美元投资转向越南,越南作为制造基地的优势显而易见:政策稳定、劳动力成本合理、供应链体系健全。显然,印度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眼中的风险信号。   不仅仅是苹果和三星,印度对外国科技企业的税务政策正在逐渐收紧,目标可能还会扩展到其他品牌,例如荣耀和OPPO。   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印度继续以这种方式强势征税,可能会打击更多在印度布局的外资科技企业,甚至引发部分企业撤资或延迟投资计划。毕竟,企业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可预测性,如果政策环境不稳定,利润空间再大也难以吸引长期投入。   这一连串事件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印度在发展本土制造业的过程中,试图通过税收政策最大化收益,但这种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利润被过度抽取或政策不稳定,很容易让他们选择更安全、更高效的生产地。   苹果把部分产线迁回中国,鸿海转向越南,这些都是直接的信号:如果印度继续采取这种做法,全球外资可能会“绕路而行”,而不是如印度所愿,大规模涌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策的不稳定不仅影响企业,还可能对印度自身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制造业投资减少,意味着就业增长受限,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也会受到影响。   长期来看,如果印度不能在吸引外资和保护本土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可能会失去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印度对全球企业征税的逻辑表面上合理,但操作上存在很大争议。按全球收入征税,容易被视作“双重征税”,尤其是当企业在印度的实际利润远低于全球营业额时,这种做法显得极不公平。   企业有理由质疑:为什么我在印度赚的很少,却要为全球营业额承担高额税负?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财务压力,自然让企业重新考虑投资布局。

0 阅读:1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