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印度急着谈判,是因为边界扛不住了?其实是它在对华的三条战线上,正在逐步崩溃!很多人以为,中印冲突只在喜马拉雅,但真相是印度正面临一场系统性绞杀:边界基建被碾压,对华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在南亚的外交空间,也正被中国 “一带一路”挤压。边界谈判,只是新德里为避免国家战略总崩盘,而采取的一次断臂求生。 不少人盯着喜马拉雅的边境对峙,以为印度主动谈是扛不住高原寒风,实则那只是冰山一角。 就先看被印度媒体吹得震天响的边界基建吧,前段时间印度高调宣布,要砸34亿美元修一条900公里的边境铁路,号称能快速强化军事投送能力,可这数字一摆出来,实在没底气:且不说34亿美元只够中国修几十公里高铁,单看工期就知道悬,印度计划2030年完工,可过去十年里,印度边境基建项目平均延误率超过40%,光土地审批就能拖上三五年。 反观中国,新疆和田到拉萨的铁路早投了4000亿,全长近2000公里,通车后直接打通了西部边境的运输网络;藏南周边的水电、公路项目更是早早就见了实效,连偏远哨所都能保障稳定供电。 边境基建的滞后还只是“面子问题”,真正让新德里坐不住的,是贸易账本上越滚越大的亏空,2023-2024财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经飙到850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直接逼近1000亿大关。 更扎心的是贸易结构,中国卖给印度的,是机电设备、电子元件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超过60%;而印度能卖给中国的,大多是铁矿石、棉纱这类初级产品,高附加值出口占比连10%都不到,完全是用资源换技术的被动局面。 最要命的是印度根本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就说印度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产业,70%的原料药都得从中国进口,美国药典委员会最近刚曝光,连常见的阿莫西林,其关键原料全球只有中国能稳定量产,印度曾想搞原料药自主,可三年过去,本土产能只提升了5%,短期内想摆脱依赖?纯属空想。 贸易上的被动还没理顺,印度在南亚的外交地盘也开始被慢慢挤压,中国“一带一路”在南亚落地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早能通航,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带动了当地就业,尼泊尔的跨境铁路也在稳步推进,可印度自己主导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搞了十几年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连个统一的贸易协定都没谈成。 而且,印度喊了多年的国防自力更生,2024-25财年,印度国防部门签了193份采购合同,看似热闹,可细究起来,本土生产的装备里,从雷达芯片到导弹发动机,核心零部件还是得靠进口,所谓的国防工业走廊,总投资才865.8亿卢比(约合10亿美元),跟中国随便一个基建项目比起来,都像是小打小闹。 其实很明显,这三条战线的困境,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印度的发展模式已经跑不动了,它一边想在边境跟中国搞对抗,一边又离不开中国这个供货商;嘴上喊着基建提速,实际官僚主义和土地纠纷能把项目拖到烂尾;想在南亚当老大,却拿不出像样的合作项目,只能看着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基建和产业合作扩大影响力。 现在印度的“表面繁荣”,已经撑不起跟中国对抗的底气,所以印度才急着主动谈判,但谈判能解决什么?贸易逆差不会因为谈一谈就缩小,基建不会因为签个字就完工,原料药依赖更不会因为表个态就消失,只要印度不真刀真枪搞改革,不打破产业升级的瓶颈,这次谈判顶多是让它喘口气,下次再想在三条战线跟中国叫板,印度手里的筹码只会更少。 毕竟,靠嘴硬撑不起战略优势,发展模式上的代差,从来不是一次谈判就能抹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