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九鼎观世道 2025-10-24 11:27:14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有人说,印度的营商环境就像一场“糖衣炮弹”游戏——前期热情似火,后期冷枪暗箭。这不,苹果公司就撞上了印度的“老传统”,一场关于税收的大戏再次上演。 最近,印度突然拿出1961年的老税法,要求苹果不仅要缴纳本地税,还要按全球营业额补缴巨额税款,十亿美元的税单直接扔到桌上。外资企业想进印度市场,难道注定要被这把“镰刀”收割? 先说说苹果的遭遇。2020年,印度政府为了吸引包括苹果在内的高科技制造企业,简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土地补贴、企业所得税减免、审批绿色通道,甚至在机场都能看到大大的欢迎标语。 苹果看到这些“诚意”,也确实心动。于是8条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印度,投资金额高达近20亿美元,带动了本地大量就业。苹果本以为这是一场双赢合作,谁知好戏刚开场,印度的算盘就打响了。 印度政府突然翻出一部尘封已久的《1961年所得税法》,其中一条条款规定,只要与印度业务相关,外企的全球收入都可以被征税。 这个法律几十年来基本没人动用过,现在专门用来对付苹果,理由堂而皇之,“全球营业额要在印度交税”。这和之前承诺的“只收本地税”完全是两回事。 可以说,印度这一次把“先给你画大饼,再反手宰羊”的套路玩得明明白白。苹果已经在印度深耕多年,产线、设备、供应链都投资下去了,想撤都很难。 更何况,苹果目前在印度的产能已经占到全球iPhone总量的15%,仅金奈工厂每日就能下线数千部手机。如果和印度政府闹僵,工厂停产一天就是天文数字的损失。苹果正处于供应链多元化的关键阶段,本来是想借印度分散风险,没想到却成了“人质”。 其实,印度这种操作并不新鲜。外资只要有点成绩,马上就能被盯上。德国大众、韩国起亚都曾遭遇类似的巨额税单。 2010年前后,沃达丰曾因收购案被追缴20亿美元税款,官司打了十几年,最后虽有国际仲裁撑腰,但钱和市场早已被拖空。印度政府深知,外企一旦投下重金,进退两难,最后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妥协。 表面看,印度是为了“依法征税”,但背后原因其实很现实——财政紧张。近年来印度大力搞基建、补贴本土企业,财政压力极大。补贴政策越多,财政缺口越大,唯有把主意打到外资头上。谁钱多、谁根深蒂固,就先“割”谁。苹果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问题是,这样的做法真的能长久吗?短期来看,印度确实能靠罚款、补税填补财政窟窿,但长期来看,口碑和信用一旦受损,外资迟早会用脚投票。 现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越南、泰国、印尼等国都在积极吸引高科技产业,纷纷推出比印度更优厚的政策。 只要企业觉得风险大、回报不稳,随时可以把产能转移到别处。毕竟,没有哪个跨国公司愿意成为“待宰羔羊”。 苹果目前处境非常尴尬:交十亿美元,等于变相承认印度的“新规”,今后还会有更多费用等着;不交的话,产线、零配件可能立刻被卡,前期投资也很难收回。 印度政府心里有数,反正世界上还有很多企业想抢苹果的位置,苹果即使想走,也走得不痛快。 回头看看沃达丰当年那场官司,印度政府在国际上输了面子,却依然不妨碍继续出招。外资企业越来越清楚,印度市场虽然巨大,但政策风险同样巨大。 与其说印度在“吸引投资”,不如说是在打一场“运动战”:先用甜头让你进来,等你扎根后再用各种名目收割。 其实,营商环境和信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短期的“割韭菜”也许能带来财政收入,但每多一次“卸磨杀驴”,印度的市场信誉就多一分流失。 如今全球产业链灵活多变,外资企业有的是选择。印度如果还是沉迷于“收割外资”这一套,终究会被全球供应链抛在身后。

0 阅读:0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