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如梦菲记 2025-10-24 16:52:23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8年闻泰科技砸340亿收购安世半导体的时候,外界一片哗然,一家做手机设计的公司,要吞下有60年历史的欧洲芯片巨头,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谁也没想到,这笔被质疑的买卖,最后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最漂亮的翻身仗。   收购完成后,闻泰的操作让很多人看不懂,别的企业收购海外资产,恨不得立马用现成的产线赚钱,闻泰却派了一批技术骨干直奔荷兰工厂,表面上是对接业务,实际上是在拆解整条生产线。   从设备安装顺序到调度逻辑,每个细节都摸得一清二楚,拆明白了就往国内搬,东莞、淮安接连建起超级工厂,这种做法在当时看起来费力不讨好,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得太关键了。   到2024年,安世全球72%的产能都落在了中国,东莞的封测厂年产能300亿颗芯片,是荷兰工厂的三倍,给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供货,周期从原来的12周压到4周,效率直接翻了几番。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从晶圆到封装材料,国内配套厂商全对接好了,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果然,2025年9月美国出了新规定,荷兰政府立马跟着动手,他们找了个冷战时期的老法律,直接接管安世,把中方CEO的职务停了,还冻结资产、断系统权限。   荷兰政府大概觉得,掐住总部就能掐住命脉,可他们算错了一件事,闻泰早就留了后手。   系统被切断的当天,中国基地立刻启动备用系统,这套系统是闻泰花大价钱自己研发的,从生产调度到质量检测全能搞定。   荷兰那边断了,这边无缝接上,生产线连半天都没停,工资被卡也不怕,国内账户早就备好了钱,到点就打给员工,没人会为荷兰总部的空话罢工。   更让荷兰没想到的是,中国基地不光能稳住生产,研发还反超了,安世以前每年就申请十几件专利,被闻泰收购后,2023年申请95件,2024年直接冲到110件。   120名核心研发人员拿着127项专利回到国内,很快就推出了国产SiC模块,这东西是新能源车的心脏部件,能让续航多跑几十公里,充电速度翻倍,以前全靠进口,现在中国自己能造了。   闻泰这边还有更狠的一招,直接断了荷兰研发中心的资金,安世2024年研发投入2.84亿欧元,但钱全投在了中国基地。   荷兰那边没了资金,别说搞新技术,连维持运转都困难,没钱就画不出新图纸,做不了试验,进度一下子就卡死了。   这下最慌的是欧洲车企,奥迪德国工厂产量跌了15%,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减产30%,宝马慕尼黑的交付周期从4周拖到12周,12家零部件企业直接停产,20万个工作岗位悬着。   这些车企的库存只够撑几周,重新找供应商又要几个月,每天损失都是天文数字,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跳脚,开始催促荷兰政府赶紧想办法。   更要命的是,中国还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荷兰的ASML光刻机制造85%依赖中国重稀土,这一下就掐住了关键。   荷兰经济大臣很快就服软了,主动释放谈判信号,承认低估了中方的韧性,10月21日,中荷经贸官员已经通了话。   回头看这整件事,闻泰从头到尾都没按常规套路走,收购不是为了躺在现成产能上赚钱,而是吃透技术、转移产能、掌握主动权。   荷兰以为靠政治手段就能拿捏住中国企业,却忘了现在的中国早就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实力,从产能到材料,从技术到市场,关键环节都攥在自己手里,别人想卡脖子根本卡不住。   这场博弈最大的启示是,中国企业越来越懂得提前布局,不是等着被动挨打,而是把可能的风险都算进去,每一步都留好退路。   当年中兴被制裁,因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最后只能交巨额罚款,现在的安世,产能在国内,技术在国内,供应链也在国内,谁想施压都没用。   现在安世不光还清了所有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行,市场份额还从8.9%涨到9.7%,产品进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供应链,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了核心位置。   那些曾经嘲笑蛇吞象的人,现在也该明白,这不是鲁莽冒险,而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越来越有底气的实力展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