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航空母舰的舰长只是上校军衔?因为舰长说白了就是个开船的,开不开炮舰长说了不算,指挥权小到离谱。 别看航母是海上巨无霸,舰长的核心活儿就一件,把这艘船管好。小到船上几千人的伙食好不好、水兵纪律严不严,大到核反应堆转得稳不稳、舰体有没有磕碰损坏,全是他的事儿。之前“罗斯福”号航母闹疫情,舰长克罗泽因为写信向上级求助被撤了职,就是因为他越界了,防疫这事归上级管,他一个管船的瞎操心,最后把自己饭碗都丢了。 可真要到了打仗的时候,舰长立马就成了“打工人”,说话一点分量都没有。真正说了算的是航母战斗群指挥官,那人才是少将级别,不光管航母,连跟着护航的驱逐舰、巡洋舰、核潜艇都归他指挥。 就算是航母上的舰载机联队,虽然飞机都停在航母上,但联队长也是上校,有事直接跟战斗群指挥官汇报,舰长连飞机啥时候起飞、啥时候降落都插不上嘴。 美军这么设计,就是怕一个人把航母的权力攥太死,特意搞了“分权制衡”。简单说就是三方各司其职,舰长管船、联队长管飞机、战斗群指挥官管全局,形成个三角牵制。 比如要派舰载机去空袭,得先让战斗群指挥官定好作战计划,再让联队长给飞行员分配具体任务,最后舰长就调调航母的航向和速度,给飞机起飞降落搭个方便,别的他啥也管不了。甚至船上的“海麻雀”防空导弹、“密集阵”近防炮这些武器,也不是舰长说了算,是专门的武器军官负责操作,除非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舰长才能越权指挥。 别觉得上校军衔低,能当上美军航母舰长的,那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美军有三个硬规矩:首先得会开舰载机,至少飞够1000小时,还得在航母上成功起降800次以上;其次得有指挥经验,必须当过两栖攻击舰或者大型补给舰的舰长,能管好几千人的团队;最后还得参加两年专门的培训,国际法、战略指挥,甚至遇到突发情况咋公关,都得学明白。所以就算不是将军,论专业本事和要担的责任,舰长一点不比将军差。 跟其他国家比,美军在舰长军衔这事上真挺“抠门”。咱中国的航母舰长,一般是大校或者少将,比如山东舰第一任舰长来奕军就是大校,手里的作战指挥权比美军舰长大多了;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舰长也是上校,但他们航母战斗群规模小,舰长实际能管的事儿比美军多;法国“戴高乐”号舰长同样是上校,可法国就一艘航母,有时候舰长能直接指挥整个战斗群。 就算当上了航母舰长,想升成将军也难如登天。美军虽说舰长任期满了表现好能升准将,但实际上每年不到10%的舰长能做到。就像之前“罗斯福”号的克罗泽,被撤职后直接退伍了,连晋升的机会都没了。 美军的逻辑很简单,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舰长就该深耕管船这事儿,真要指挥打仗,得从懂战区全局的人里选,毕竟舰长的舞台在航母甲板上,将军的舞台可是整个战区。 其实美军航母舰长为啥只是上校,说穿了就是现代战争讲究专业分工和体系化作战。这个“超级管家”看着权力不大,背后是美军一套精心设计的指挥链和制衡规矩。下次再看航母的新闻,别光觉得舰桥上的人多威风,那个上校舰长看着普通,其实是船上最关键的“大管家”,也是真真正正的无名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