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战死2万军队,还保存有2万武装力量,60%地道!但印尼,阿塞拜疆,以及土耳其组成的安全保障部队,第一个任务就是解除加沙地区,哈马斯剩下2万人的武器装备。 以色列高级国防官员曾透露,这些隧道总长度介于560公里至725公里之间,光独立竖井就接近5700个,堪称地下迷宫,之前以军尝试用灌海水的方式摧毁隧道却以失败告终,足见地道战给安全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 但这次由印尼、阿塞拜疆、土耳其联合组建的安全保障部队,一进场就直奔核心,首要任务就是解除哈马斯剩余两万武装的武器装备。 这操作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库尔德工人党与土耳其对抗四十余年,一度寻求通过武力建立独立国家,被多国列为恐怖组织,最终却宣布解散武装、焚烧武器,开启解除武装进程,不仅让伊拉克与土耳其的双边关系得到巩固,更成为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里程碑,说明只要各方达成共识,武装解除完全能够落地见效。 此次的安全保障与监督阵容堪称“全方位覆盖”,印尼、阿塞拜疆、土耳其打头阵,埃及和约旦负责守护边境线,美军参与停火监督,这样的组合既考虑到了地区影响力,又兼顾了实际管控能力。 土耳其作为穆斯林国家,其参与能有效减少巴勒斯坦民众的抵触情绪,避免被贴上“外来势力干预”的标签;埃及和约旦与加沙接壤,对边境管控的痛点了如指掌,能精准防范武器走私等问题;美军的加入则提供了足够的威慑力,让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破坏停火协议。 而人道主义援助和建筑物资的入境管控,更是切中了之前的症结所在,此前美国曾主导过加沙援助物资分发机制,结果不仅分发点稀少、民众领取困难,还频频发生领取物资的平民被枪击的惨剧,短短一个月就有数百人因此丧命。 而这次协议明确规定援助物资由联合国、红十字会等中立机构协调分配,不得归属任何武装派系,全程公开透明对账,既能确保17万受伤民众、4.2万需长期康复治疗者得到应有救助,也能让重建所需的建筑材料真正用在民生工程上,世卫组织测算加沙医疗系统重建至少需要70亿美元,这些援助物资正是重建的基础。 建筑材料的专项管控更是从源头终结了“地道战”的隐患,之前哈马斯屡屡利用水泥、钢筋等建筑物资拓展地下隧道网络,让以军防不胜防,而这次协议明确建筑材料不得用于修建地道,且全程有国际监督跟踪,相当于断了隧道扩建的“粮草”,比单纯的军事摧毁更具长效性。 毕竟以军之前尝试过多种方式拆隧道都效果有限,现在从材料源头管控,再配合武装警察的地面侦察,那些剩余的60%地道即便暂时存在,也只能慢慢废弃,无法再发挥作战作用。 而即将训练组建的巴勒斯坦武装警察部队,更是为加沙的长期安全提供了保障,这支队伍将覆盖空中监控、海上巡逻、地面防渗透等多个领域,虽然哈马斯之前也组建过海上警察部队、内政部安全部队。 但由于派系林立、缺乏统一训练,始终没能形成有效治理能力,这次有多国军事专家手把手训练,还能获得相应武装支持,参考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发展历程,即便早期存在吃空饷、战斗力不足等问题,但经过多年训练和实战打磨,最终也能扛起打击极端武装、维护地区稳定的重任,相信巴勒斯坦武装警察只要经过系统训练,完全能胜任加沙的安全防控工作。 更关键的是,这套组合拳背后有强大的国际共识支撑,中东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国家都认可这20条协议,相当于给哈马斯划定了明确的选择边界。 白宫公布的20条计划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愿意解除武装的哈马斯成员可获得赦免,想离开的能得到安全通道,而如果拒绝,以色列就会“自行完成既定目标”,对于已经战死两万兵力的哈马斯来说,继续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其实哈马斯之前能获得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沙民生困苦,民众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而这次协议不仅能带来充足的人道主义援助,还能推动经济重建、设立特别经济区,让老百姓有工作、有房子住、孩子有学上,当民生需求得到满足,谁还愿意跟着武装派系卷入无休止的冲突? 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持久的和平都离不开安全机制与民生改善的双重支撑,库尔德工人党解除武装后,地区获得了久违的稳定;科索沃在北约维和部队介入、完成非军事化后,也逐步走上重建之路。 这次巴以的这套组合拳,既解决了以色列最担心的安全威胁,通过哈马斯缴械、边境管控、武装警察防渗透构建起多重安全屏障,又回应了巴勒斯坦民众的民生诉求,通过人道援助、医疗重建、经济发展让民众看到希望,再加上国际社会的全程监督,各方都没有轻易反悔的空间。 哈马斯如果识时务地接受协议,不仅能避免更多伤亡,还能让加沙摆脱战乱轮回,而如果执意拒绝,等待它的只会是孤立无援和以色列的再次进攻,最终受损的还是巴勒斯坦民众的利益。 这套组合拳看似是“缴械+监督+援助”的简单叠加,实则是抓住了巴以冲突的核心症结,用安全换和平,用民生稳人心,只要各方都能按协议执行,加沙的重生和巴以的持久和平,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