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俄乌开战三年多来,面对诸多次乌克兰和美欧的威胁,这是普京首次以几乎明确的

未央秘史 2025-10-27 11:43:16

印象中,俄乌开战三年多来,面对诸多次乌克兰和美欧的威胁,这是普京首次以几乎明确的态度对所谓“战斧”威胁做出严厉回应。 普京对欧洲人和泽连斯基摊牌:“如果西方的远程武器(战斧导弹)打击俄罗斯,我们的回应将是惊人的。让他们好好想想吧。” 普京这波摊牌其实一点都不意外,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西方步步紧逼,早就把俄罗斯的耐心磨得差不多了,现在终于不再含糊其辞,直接把话说到了明面上。 要知道,这可不是普京第一次警告西方,但这次针对“战斧”导弹的回应格外严厉,核心原因就是西方的远程武器援助已经快要触及俄罗斯的底线,再不退让就真的没退路了。 2025年以来,西方对乌克兰的武器支援简直是变本加厉,英国忙着送5000多枚多用途导弹,美国承诺给25套“爱国者”防空系统,连一向保守的德国都掏出了2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更别提瑞典还要卖100到150架“鹰狮”E型战机给乌克兰。 这些武器可不是闹着玩的,“鹰狮”E的雷达探测距离远,电子战系统先进,搭配上之前已经到位的F-16战机和风暴阴影导弹,乌军已经具备了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的能力。 而“战斧”导弹作为射程能到2500公里的远程杀器,一旦真的交付给乌克兰,后果不堪设想,普京此时明确表态,就是要在这种武器落地前,先给西方浇一盆冷水。 很多人觉得“惊人的回应”可能只是说说而已,但看看俄罗斯近期的行动就知道,他们从来不是只靠嘴皮子。 2025年5月,乌克兰搞了个“蛛网”行动,袭击了俄罗斯多个州的机场,还第三次炸了克里米亚大桥,结果俄军立刻展开报复,一周内发动6次集群打击,发射了400多架无人机和几十枚导弹,把乌克兰的导弹库、防空雷达站、军工企业炸了个遍。 这种饱和式打击的力度,已经让乌克兰的战争潜力持续下滑,要是真到了动用“战斧”的地步,俄罗斯的常规打击只会更狠。 要知道,俄罗斯的“口径”巡航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在之前的冲突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精准度,能精准摧毁关键设施,而现在俄军的打击频率和规模还在升级,真要全力以赴,乌克兰的核心作战体系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崩溃。 当然,常规打击只是选项之一,俄罗斯真正的底气还是来自核威慑,2025年9月,普京刚签署了新版核遏制政策,明确列出了四种可以使用核武器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收到领土将遭弹道导弹攻击的准确情报,以及关键设施被破坏导致核反击力量瘫痪,这两条几乎就是为西方的远程武器量身定做的红线。 更关键的是,就在普京表态前几天,10月22日,他还亲自指挥了战略核力量演习,从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发射了“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从巴伦支海发射了“青斑”潜射弹道导弹,图-95MS战略轰炸机也成功发射了巡航导弹。 这些武器可不是摆设,“亚尔斯”射程能到1.1万公里,能携带3到4枚分导式热核弹头,每枚当量30到50万吨,相当于二十多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青斑”导弹射程也超过8000公里,最多能装10枚弹头,足以覆盖西方任何一个国家。 从核力量的规模来看,俄罗斯更是底气十足,据统计,他们现在拥有大约12000枚核弹头,其中4650枚处于运行状态,960枚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警戒状态,这个数量和战备水平,足以让任何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普京之前说的“如果俄罗斯没了,还要这个世界干什么”,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核威慑政策的明确表态,一旦国家生存受到威胁,俄罗斯真的会不惜一切代价反击。 西方其实心里也清楚这一点,不然北约也不会在俄罗斯核演习的同时,赶紧启动自己的“坚定正午”核演习,派了70架飞机参与,还让美国出动了能挂载战术核武器的F-35战机,说白了就是想互相威慑,但这种威慑在俄罗斯明确的红线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要知道,俄罗斯已经向美国提议延期《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一年,如果美国不同意,以后俄罗斯发射导弹前都不会再通报,到时候局势只会更加失控。 泽连斯基团队和老欧洲的一些战争贩子,现在还在硬撑着挑衅,无非是赌俄罗斯不敢真的升级冲突,但他们似乎忘了,俄罗斯在冲突中一直保持着克制,没有主动攻击北约国家,也没有轻易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这种克制不是没有底线的。 西方不断给乌克兰递刀子,本质上是想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俄罗斯,但他们没意识到,俄罗斯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再往前一步,就可能触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俄罗斯的“惊人回应”,可能是先通过大规模常规打击彻底摧毁乌克兰的军事体系,让西方的援助打了水漂,也可能是直接针对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国家的相关设施,让他们付出实际代价,最坏的情况下,就是触发核威慑政策中的反击条件。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西方能承受的,毕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了乌克兰,去冒引发核冲突的风险。 普京这一次摊牌,就是要把所有可能性都摆到桌面上,让西方好好掂量一下,继续挑衅的后果到底能不能承担得起。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