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很多人都在问:故宫一年赚二十多亿,怎么还老喊穷?门票八亿、文创十五亿,加起来二十三亿的收入看着不少,可每年还要国家补贴四十多亿,这到底钱怎么花的? 其实,这钱真不是乱花。 光是养护这一座六百多年的宫殿群,就像往无底洞里填钱,每一笔都得花在刀刃上。 别看一年门票收入有八亿,这笔钱一分也留不下,全都得上缴国库,这是“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故宫不能像普通景区那样拿票钱自己用,得靠财政拨款再给回来。 剩下那十五亿文创收入,表面风光,其实利润也不多。 比如一个龙纹钥匙扣,看着就是个几十块的小玩意,背后可复杂了。 要先请专家翻档案、查纹样,设计师反复修改几十稿才定版,之后还要打样、审查、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培训店员,环节多得离谱。 等全流程下来,能剩的利润不多,还得按规定优先投在文物修复和公共设施上。 连院里换椅子、修井盖、铺新地砖,都是靠这笔钱。 前院长单霁翔说过一句实话:“文创的钱赚得再多,也全得投回故宫。” 真正烧钱的,是文物和古建筑的维护。 屋顶、彩画、琉璃瓦、梁柱,每一样都得按原样修复。 别说整修,一次小修都得几百万。 十年前的那轮大修,十年花了十二个多亿。 2023年,光文物保护预算就有八千万,可这对一百八十多万件藏品来说,连“体检费”都不够。 比如修一幅清代宫廷画,可能要两三年,修复师得在显微镜下一点一点抹灰补色。 工具和材料都是特制的,价钱自然也不便宜。 还有库房的恒温恒湿系统,哪怕停几天都会影响文物状态,一年光电费和维护费就是大头。 再算日常运营的钱,更是花得停不下来。 故宫在编员工一千四百多人,加上退休和外包工人,差不多两千人。 每月工资、社保、公积金,加起来都是几百万。 每天有上万人进出,上千个卫生间要打扫,七十多万平方米的地要清理,电梯、喷泉、灯光、水电燃气全都要维护。 一年下来的水电费、安保费、保洁费加在一起,就是几亿。 光安防系统的维保合同每年就一千多万,换一次消防探头的钱,够买好几辆警车。 还有那些游客看不到的投入。 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故宫,这些年开放区域从原来的50%扩大到80%。 多出来的区域意味着更多的修复、更多的维护,还得建游客通道、休息区、无障碍通道。 这些地方不挣钱,但必须花钱。 2023年开始搞的文物数字化项目,花了一千四百多万,要给每件文物拍高清照片、建3D模型。这个工作看起来没什么热闹,但对后代来说,是最宝贵的“数字故宫”。 每次大型展览更费钱,展柜是恒温恒湿的特制品,一套上百万。 文物运输得用专车、带安保,宣传、布展、灯光设计全都是专业团队来做,一场展览下来能花掉上千万。 这么一笔笔加起来,故宫一年总支出少说五六十亿。 那二十三亿的收入,连一半窟窿都填不上。 政府补贴的四十多亿,全都变成了太和殿屋顶的琉璃瓦、修复室的灯光、库房里的恒温机,还有成千上万人的工资。 要是没有这笔钱,红墙可能早就掉漆,屋瓦会漏水,文物也可能因为设备停运而受损。 所以,故宫不是装穷,而是真的不够花。 它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座活着的文化遗产。 每一笔看似“入不敷出”的支出,其实都是在给历史续命,在守护这座城市的灵魂。 那四十多亿补贴,说白了,就是在给文明上保险。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