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80%的抽动症孩子都有一个共性! 老孟发现,80%的抽动症孩子,都有焦躁、冲动、任性、强迫问题,喜欢发脾气、摔东西。 这些看似是性格问题,其实和抽动症息息相关,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无法正确应对,反而加重孩子病情。 今天老孟就给大家分享3个干预方法,不少家长亲测好评,值得一试。 1 情绪问题很常见 明明(化名)今年7岁半,患有抽动症2年。父母说孩子在2年前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孩,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也深受长辈邻居喜爱和夸奖。 但自从患病后,孩子的脾气变得焦躁、冲动、任性,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发脾气、摔东西。有一次因为玩具找不到,竟把房间里的书本扔了一地,父母批评两句,她反而哭得更凶,还出现了挤眉弄眼、耸肩的抽动症状。 父母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焦虑极了。 其实临床上,很多家长都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家长不主动说,老孟也会主动问一句,孩子的情绪怎么样?就是为了清楚孩子目前的问题所在,然后斟酌用药,把情绪问题和抽动问题一块解决。 2 为什么容易出现? 抽动症孩子的焦躁、冲动等表现并非单纯不听话,背后有复杂的原因: 来自学校的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困扰,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心理负担,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家族性神经精神疾病遗传倾向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各种精神症状。 而从中医角度看,这一切的核心都与肝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孩子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体内失衡,就容易出现肝气郁结。肝气郁滞日久会化火,肝火上炎则扰乱心神,导致孩子焦躁易怒、冲动任性;同时肝主筋,肝火生风,风邪扰动筋脉就会引发抽动症状。 也就是说,抽动症与情志问题是同根同源的,都是肝失调了。所以中医从调肝入手,在疏肝解郁、平肝息风治疗抽动症的同时,兼顾调理情志,让孩子不仅抽动症状缓解,性格也能回归平和。 很多孩子吃药没多久,家长就明显感觉到,孩子情绪就变好了,没那么爆了,喜欢笑了。 3 如何正确调肝? 老孟给大家分享三个干预方法,家长可照做。 1. 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紧张压抑的环境会加重肝气郁结,而和谐宽松的氛围能帮助孩子疏肝理气。 家长首先要调整心态,避免因孩子的症状而焦虑、急躁,更不能指责、打骂孩子,要多给予理解和包容。平时可以多和孩子沟通,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2. 不要吃太多热性的食物 中医认为:热性食物易助火生风。而抽动症孩子多有肝火旺盛的问题,过多食用热性食物会如同火上浇油,会加重焦躁情绪和抽动症状。 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对热性食物的摄入,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辣椒、生姜、大蒜要少吃)、油炸食品(炸鸡、薯条)、温补食材(羊肉、鸡肉)以及零食中的巧克力、糖果等。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3.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抽动症,讲究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根据孩子的具体体质和症状,从肝出发,采用疏肝解郁、平肝息风、安神定志的方法,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问题都能得到针对性解决。 不仅使抽动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焦躁、冲动等情志问题也随之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方剂,切勿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