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东盟10+3,也就是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峰会在马来西亚召开了,刚刚也公布了这场会议的大合照。仔细看一下,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特殊的安排,以及可以解读的空间。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缺席,让外相茂木敏充成了替补,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轻重取舍,毕竟特朗普的访日行程在她眼里,显然比和中韩以及东盟各国坐下来谈合作更紧急。 这种选择说起来也有意思,2024年日本对RCEP区域的贸易总额还同比下降了4.3%,而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预计能实现4.3%的增速,东盟与中日韩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更是占了世界的30%。 放着这样一块大蛋糕不亲自操盘,反而回头去对接美国,也难怪日本国内会冒出批评的声音,觉得她错过了一次巩固区域合作的好机会。 要知道3月份在东京举行的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三方刚敲定要推进“六大关键领域”合作,还计划年内召开第十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高市早苗这一缺席,相当于让日本在区域合作的关键节点上少了一次直接发声的机会,颇有点捡了芝麻丢西瓜的味道。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出席则透着另一番意味,6月份才上任的他,这可是头一回站上这么重要的多边外交舞台,和高市早苗一样都是外交领域的新手,这次参会更像是一场提前预热的实战演练。 毕竟再过几天,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峰会就要在韩国庆州举行,这是韩国时隔20年再次担任东道主,李在明早就向亚太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发出了邀请,这次东盟10+3峰会上的各国嘉宾,大多都会顺路去韩国参会。 他趁着这个机会提前和大家见个面、道声谢,既显得周到,也能为APEC峰会的顺利举办铺好路,算盘打得相当精明。 而且从实际利益来看,韩国也没理由放过这次机会,2025年1-5月韩国对华实际投资增长了10.3%,和东盟的贸易往来也在RCEP的推动下持续升温。 借着峰会的契机,不管是和中国推进场边会晤,还是和东盟各国深化合作,对这位新总统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外交收获,也算是给自家的“新手外交成绩单”添上关键一笔。 主办方把中国和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安排在一起的站位,更是耐人寻味。 菲律宾明年就要接任东盟主席国,这一身份让它在区域合作中得扛起更多责任,而马来西亚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方,向来有撮合区域内国家对话的传统,之前就举办过中马企业合作对接会,专门聚焦特色农产品贸易的跨境撮合,这次把中菲凑到一起,显然也有推动双方进一步沟通的心思。 中方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不仅是尊重主办方的安排,更透着一种务实的合作态度——毕竟在RCEP框架下,中菲的利益绑定早就越来越深,202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9822亿美元,较RCEP生效前增长了13%,菲律宾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和中国保持顺畅沟通对区域合作至关重要。 这种站位安排看似是形式上的巧合,实则是区域内国家希望通过多边平台化解分歧、凝聚共识的真实写照,毕竟大家都清楚,只有合作才能享受到区域一体化的红利。 这场峰会之所以被看作系列合作会议中最关键的一场,核心还是在于东亚经济的发展势头已经容不得各方再各自为战。 东盟与中日韩地区早已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2025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及日韩的贸易之和就达到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8%,三方双向投资累计更是超过7000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这个区域的抗风险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从2000年的24%降到了如今的15%,内需和区域内贸易已经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按照预测,到2030年,东盟的产业升级每年有望创造4000亿-6000亿美元的制造业产出,还能带来140亿-220亿美元的制造业FDI,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日韩的参与和支持。 中日韩三国作为区域内的经济大国,各自有着独特优势,中国有完善的产业体系,韩国有智能农业技术,日本有精细生物技术,9月份在潍坊举行的中日韩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三方还签署了高效农业示范产业园共建协议,这些合作案例都证明三国联手能产生“1+1+1>3”的效果。 当然,目前的合作也并非没有障碍,美国的关税措施就给区域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可能让2025年的地区增长率跌破4.0%,而中日韩之间的一些分歧也还需要时间慢慢化解。 但从实际行动来看,各方都在朝着合作的方向努力,RCEP支持中心在印尼正式投入运作,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中日韩也在推进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新领域的合作,还计划实现到2030年4000万人次的互访目标。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东亚地区要想继续扮演世界经济主要引擎的角色,东盟的整合、中国的带头、中日韩的和解合作,每一环都缺一不可,而这样的峰会,正是让这些环节不断咬合、顺畅运转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