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飞行员跳伞后就不能射杀?即使在战场杀红了眼,也不能杀飞行员,因为日本试过了,压根承担不起后果! 战场上什么都能发生,但有些底线碰不得,飞行员跳伞后不能射杀,这不是什么武侠小说里的江湖规矩,而是用血写出来的国际法条。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飞行员就悄悄形成了默契,德国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在日记里都写着 “看到对方跳伞,我会绕飞三圈再走”—— 倒不是他们多讲江湖道义,实在是培养飞行员比造飞机难太多,杀了等于直接断对方的作战根基。 1922 年《海牙公约》干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明确规定 “交战各方不得故意射杀脱离战斗装置的飞行员”,后来这一条又被写进《日内瓦公约》,成了各国在战场上没人敢轻易触碰的硬规矩。 可偏偏有人觉得规矩是给别人定的,日本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 非要亲手试试打破规则的滋味,最后才发现这后果根本扛不动。 1942 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日本海军第 204 航空队收到了条离谱的命令:“对跳伞美军飞行员,可酌情射杀”。 当时指挥官小川少佐还在动员会上得意洋洋地说 “美国人讲人道,我们犯不着讲这个”,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在给自己挖大坑。 当年 12 月 7 日,美军 “大黄蜂” 号航母起飞的 F4F 战斗机群遭遇伏击,23 岁的飞行员杰克刚推开舱盖,就听见身后传来日语喊叫,三架零式战斗机居然放弃了失控的战机,转头就用机炮扫射他的降落伞,降落伞绳当场被打断两根,杰克差点直接摔进海里喂鱼。 这事儿算是彻底点燃了美军的报复导火索,他们转头就给日本飞行员来了波 “特殊照顾”。 1943 年 4 月,日本飞行员高桥浩一在新几内亚上空被击落,眼看美军 P-38 战斗机没追过来,正准备拉降落伞逃生,结果对方突然调转机头,12.7 毫米机枪直接扫向伞绳,高桥像块石头似的砸进雨林里,断了三根肋骨才勉强捡回一条命。 这种针对性的报复很快就成了常态,美军第 5 航空队甚至悄悄下了指令:“对跳伞的日本飞行员,可视为无武装战斗人员以外的目标”,翻译过来就是 “能打就别客气”。 数据最不会说谎,1943 年下半年被射杀的日本跳伞飞行员,比上半年硬生生多了 370%,相当于每摔三架飞机,飞行员就有两个活不成。 日本这时候才发现不对劲,但已经晚了 —— 毕竟飞行员不是地里的萝卜,拔了还能再长。 要知道日本当年搞的是出了名的精兵政策,飞行员选拔比考状元还难,训练淘汰率高达 50%,能上天的都是熬了五年才练出来的老手,金贵程度比航母还高 —— 造一艘航母最多一年,培养一个合格舰载机飞行员得五年,这账谁都算得过来。 更讽刺的是,美军不光杀,还喜欢活捉,从跳伞飞行员身上搜出的密码本、战术手册,成了破解日军行动的关键,等于日本亲手把情报打包送上门。 到了 1944 年马里亚纳海战,日本大本营收到的报告更吓人:美军战斗机开始在机舱里带 “特殊救生包”,里面装着手枪和毒针,明摆着就是要么活捉、要么干脆灭口。 6 月 19 日的菲律宾海海战里,飞行员福岛正男亲眼看见战友的降落伞被打成了筛子,他自己落地后赶紧趴在地上装死,听见旁边美国兵说 “这日本鬼子运气好”,吓得差点破了胆。 没办法,日本只能给飞行员发手枪和氰化物胶囊,训练手册里还加了条 “被俘前必须自杀”,可越这样越没人敢跳伞。 1945 年冲绳战役,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攻击变多了,不是飞行员突然变勇敢,实在是跳伞等于送死,不如撞军舰还能落个 “壮烈” 名声。 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海军损失了 12280 名飞行员,近三分之一都是能跳伞却选择同归于尽的,等于自己亲手断了空中力量的根。 更丢人的是战后算账,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直接把 “射杀跳伞飞行员” 列为战争罪。 原陆军少佐山田一郎在法庭上供认,1943 年在缅甸上空下令射杀英军飞行员,理由是 “上级说敌人本来就不会对我们仁慈”,结果法官直接拿出数据狠狠打了他的脸:同期被英军射杀的日本跳伞者,是英军被射杀者的 7 倍。 主审法官韦伯爵士的话算说到了点子上:“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施暴者最后成了受害者,才想起规则的重要性,可惜为时已晚”。 退役的空军上校们都清楚,现在就算有了热成像仪和精准制导武器,射杀跳伞飞行员仍是碰不得的禁忌,近三十年全球主要战争里,明确记录的这类事件不足二十起,而且施暴方没一个逃过国际制裁。 说到底这不是什么圣母心,而是最现实的博弈 —— 你今天杀了对方跳伞的飞行员,明天自己的飞行员跳伞就是死路一条,更何况培养一个现代飞行员的成本,到 2023 年已经涨到了 1100 万美元以上,王牌飞行员的价值更是相当于三个飞行中队,杀了纯属赔本买卖。 日本当年就是没算明白这笔账,非要硬着头皮挑战底线,最后把自己的空中力量折腾垮了,这教训足够让所有国家记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