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暴涨200点,依然被严重低估!本周一,离岸人民汇率大涨了200个基点,主要是贸易谈判传出了利好,而对外贸易的顺差,则是人民币最重要的基本面。 这波涨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光看点数可能还不够。汇率背后的支撑因素更值得琢磨。 贸易谈判的积极信号是短期催化剂。但长期看,顺差规模才是硬道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保持了较高水平,这为汇率提供了坚实基础。 世界清算银行提到的人民币市场份额达到8.5%,这个数字很有意思。但市场份额增长和汇率表现之间,有时存在时滞。国际支付体系的惯性很大,货币的接受度提升不会立刻反映在汇率上。 高关税环境确实难以持续。最近某些国家开始讨论调整关税政策,这可能会改变跨境资本流动的格局。若关税壁垒降低,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有望进一步拓宽。 不过,也要看到另一面。美元指数走势依然强劲,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对全球货币都有外溢效应。人民币的升值路径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波动在所难免。 有分析师指出,当前汇率形成机制更注重一篮子货币的稳定。这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会单边变动,而是更综合地反映全球外汇市场情况。 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也在扩大。中央结算公司的数据表明,外资已连续多月增持中国国债,这从侧面反映了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但话说回来,普通人对汇率的感受可能更直接。出国旅游、海淘购物时,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化最实在。最近换美元确实感觉划算了一点。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双边贸易开始采用本币结算。这种结构性变化,才是影响汇值的深层动力。 市场情绪容易放大短期波动。贸易谈判的消息一来,汇率就跳涨,说明市场对相关消息非常敏感。但基本面因素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 总之,人民币的潜力需要放在更长的周期里观察。现在的点位,可能只是长期变化中的一个阶段。既要关注短期因素,也不能忽视结构性支撑。 看来这轮上涨有它的道理。但也别光盯着数字,背后的经济基本面更关键。稳扎稳打可能比快速升值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