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刑期”已到!从李成钢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刚刚结束在吉隆坡的中美经贸会谈已经取得了初步共识,中美贸易之战不出意外会在近期落幕。 10月26日,吉隆坡为期两天的中美经贸磋商落下帷幕,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明确表示,双方就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等多个核心议题形成初步共识,下一步将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 这一消息并非突如其来的惊喜,而是两国在贸易战持续半年多后,基于现实利益的必然选择,而一直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的荷兰,也终于迎来了“刑期”结束的曙光。 中美贸易战打到现在,早已不是谁能“赢”的问题,而是谁能扛住持续的损失,美国自挑起贸易战以来,一直宣称关税成本由贸易伙伴承担,但实际情况却给了这种说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高盛集团10月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美国消费者已承担22%的关税成本,预计到年底这一比例将飙升至55%,而企业承担比例则会降至22%。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评估更直接,新加征的关税让美国家庭平均每年额外支出增加2400美元,服装和鞋类价格短期内可能分别上涨38%和40%。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华关税水平已比世界平均高25个百分点,但中国商品的不可替代性让这些限制措施形同虚设,中国每天仍有价值约10亿美元的货物运往美国,今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额超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近670亿美元。 电动自行车、电缆等产品的对美出口还实现了逆势增长,第三季度电动自行车出口额超5亿美元,电缆出口额增长87%达到4.05亿美元,这背后是全球供应链的深度绑定,不是关税就能轻易割裂的。 对中国而言,虽然出口展现出强劲韧性,9月出口增速创下六个月来新高,同比增长8.3%,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给经济目标带来压力。 2025年中国GDP增速目标约为5%,外贸作为重要支撑,若贸易战持续升级,据PIIE测算,美国对华额外加征60%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实际GDP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减少2.3%。 中国制造业出口依赖度达13%,装备制造业更是高达21.6%,贸易战的持续冲击会直接影响产业链稳定,这也是中方积极推动磋商的重要原因。 此次会谈中,双方围绕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达成共识,而这一暂停期本将于11月10日到期,及时的共识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也给市场吃下了定心丸。 而荷兰的“刑期”,本质上是被美国贸易政策绑架的无奈,过去几年,美国一直以“国家安全”为名,向荷兰施压限制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对华出口。 阿斯麦作为全球唯一能生产尖端光刻机的企业,中国市场对其至关重要,去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一半,即便在限制下,今年预计仍将占到20%。 荷兰首相斯霍夫此前就明确表示,希望在阿斯麦对华出口问题上自行决定政策,毕竟一边是美国的政治压力,一边是巨大的中国市场,这种左右为难的滋味并不好受。 中美贸易战缓和后,美国再想以“遏制中国”为由施压荷兰限制对华出口,合理性和说服力都会大幅下降,阿斯麦等企业也终于能更顺畅地开展正常经贸往来,荷兰不用再在两大经济体之间选边站,这无疑是解脱。 从会谈成果来看,双方的共识覆盖了多个关键领域,绝非表面文章,除了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还包括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议题,美国财长贝森特也承认,双方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为两国领导人会晤奠定了基础。 特朗普更是公开表示,有信心与中方达成“一项非常全面的协议”,并明确“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这些表态背后,是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和经济复苏需求的现实考量,核心PCE价格指数8月同比上涨2.9%,为2月以来新高,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已让美国政府骑虎难下。 而中国在稀土、电子等领域的优势,让美国不得不正视合作的必要性,彭博社经济学家就坦言,供应链重组需要时间,其他国家无法迅速取代中国的供应方地位。 中美贸易战的落幕,不仅对两国利好,更会带动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影响着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荷兰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过去半年,全球贸易因中美摩擦受到诸多扰动,APEC会议即将召开,中美在会前达成初步共识,无疑会释放积极信号,推动亚太地区贸易合作走向深化。 李成钢在会谈后提到,美方立场强硬,中方维护利益坚定,这种平等基础上的博弈才是经贸谈判的常态,而达成共识则证明,互利共赢才是双方的共同诉求。 荷兰的“刑期”结束,本质上是全球贸易回归理性的体现,中美贸易战的落幕不是偶然,而是双方在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是市场规律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胜利。 随着后续国内批准程序的推进,各项共识将逐步落地,贸易战带来的阴霾也将逐渐散去,这对中美两国人民、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值得期待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