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科技似乎停滞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是除了中美外,都瞎火了。 现在科技太烧钱了。空间站、材料,光大规模科技实验室就七八个,再加上各类科研人员,人力物力已经不是小国体量能搞定的了,这还是材料。 先说说最能体现烧钱程度的芯片领域,这可是现代科技的核心命脉,现在建一座先进半导体工厂,起价就是200亿美元,到2030年预计会涨到500亿美元,生产一块先进芯片晶圆的成本都要10万美元。 阿斯麦为了研发极紫外光刻机,花了25年时间和超过100亿美元,一台设备卖价就超过3.5亿美元,全球没几个企业能买得起。 日本为了复兴半导体产业,搞了个叫Rapidus的公司想量产2纳米芯片,光前期投入就需要5万亿日元,日本政府不得不计划拿出10万亿日元补贴,还得拉上民间企业凑够50万亿日元,相当于赌上了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就这样还没人敢保证一定能成。 反观中美,中国企业研发支出已经达到美国的95%,不管是台积电的先进制程还是华为的芯片设计,都能持续砸钱迭代,而欧洲那些曾经的半导体强国,现在只能靠吃老本,想再搞新突破,看着天文数字的投入就望而却步。 航天领域更是烧钱的重灾区,没有国家层面的持续输血根本玩不转,欧洲航天局2025年的预算是76.8亿欧元,比2024年还少了1.1亿欧元,这点钱要分摊到地球观测、导航、航天运输等多个领域,简直是杯水车薪。 要知道全球航天投资里,美国占了64%,欧洲加起来才11%,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欧洲引以为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从计划提出到正式开通拖了8年,还老出故障,核心原因就是资金跟不上,成员国之间还互相扯皮。 反观中美,中国有天宫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美国SpaceX的火箭能重复使用,每年在航天领域的投入都是欧洲的好几倍。 欧洲宇航员现在要上太空,还得搭美国的“龙”飞船或者俄罗斯的联盟号,自己连独立载人航天的能力都快保不住了,这不是瞎火是什么。 生物医药领域同样是烧钱无底洞,想研发一款新药,平均成本已经高达26亿美元,临床试验周期还要两年以上,而且成功率低得可怜。 全球顶尖药企默沙东2024年的研发投入就有179亿美元,辉瑞、艾伯维等巨头每年也得砸上百亿美元,才能维持在研药物管线。 这种投入规模,别说小国了,就算是欧洲一些中等国家,全年的科研总投入可能都达不到这个数,他们根本承担不起一次研发失败的损失。 而中美两国不仅有政府层面的科研支持,还有庞大的市场能让企业收回成本,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其他国家既没足够资金,又没足够大的市场消化成本,自然只能在中低端领域打转,尖端新药研发基本被中美和少数跨国巨头垄断。 从研发投入的整体数据来看,差距更是一目了然,2023年中国研发支出同比增长8.7%,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两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都稳定在2.5%以上。 而欧盟27国的平均研发增长率只有2.1%,德国才增长0.8%,法国甚至还下降了0.5%,更别说那些体量更小的国家,格鲁吉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例才0.1%到0.2%,蒙古更是低到0.08%,这点钱连建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不够,更别提搞尖端科技研发了。 这种投入上的巨大鸿沟,直接导致技术差距越拉越大,中美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而其他国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连跟跑的资格都快没了。 更关键的是,科技研发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还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和顶尖人才的支撑,这恰恰是中美之外国家的短板。 比如搞芯片研发,不仅要建晶圆厂,还得有光刻机、蚀刻机等核心设备,有高纯度硅材料,有顶尖的芯片设计工程师,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中美凭借庞大的经济体量,已经形成了覆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能让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 而其他国家要么缺核心设备,要么缺人才,就算一时砸钱搞出了某项技术,也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日本虽然在半导体材料方面还有优势,但想整合整个产业链搞先进制程,还是得靠政府巨额补贴,否则根本撑不下去。 其实这背后本质上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尖端科技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对资金、产业链、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已经进入了“强者恒强”的时代。 中美凭借超大体量的经济体、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持续的科研投入,牢牢占据了赛道的前排,而其他国家要么体量不够,要么资金不足,要么产业链不完整,根本无力参与这种高成本的竞争。 他们不是不想进步,而是实在扛不住这种烧钱速度,只能在中美划定的框架内做一些补充性工作,这才给了大家“西方科技停滞”的错觉。 说白了,不是西方不行了,是除了中美之外,其他国家都被科技研发的高门槛给拦住了,想玩却没本钱,只能眼睁睁看着中美在尖端赛道上绝尘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