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嘲讽俄军拉胯,理由是一座红军城打那么久都没打下来。 那些嘲讽俄军拉胯的人,

未央秘史 2025-10-29 10:08:33

有人嘲讽俄军拉胯,理由是一座红军城打那么久都没打下来。 那些嘲讽俄军拉胯的人,多半是没见过现代城市巷战的真实模样,把战争当成了手机游戏里推塔,以为凭着兵力优势就能分分钟拿下一座城。 且不说红军城本身的防御强度,单说巷战这事儿,就连号称蓝星第一的美国陆军都曾在这里栽过跟头。 2004年的费卢杰战役,美军为了报复黑水公司保安被伏击的事件,先后发动两次进攻,第二次更是投入了2万兵力,其中1.5万美军加上5000名伊拉克伪军,对着只有2000到3000人的抵抗武装,硬生生打了一个多月才勉强拿下。 这场仗美军阵亡88人、负伤1100人,创下了当时单场战役的伤亡纪录,而整座城市被轰成一片废墟,25万居民被迫逃离家园,这样的“胜利”背后全是血的代价,可见巷战有多磨人。 再看当下的加沙冲突,以色列的军事实力甩哈马斯几条街,陆海空全方位碾压,可打了这么久不仅没能彻底消灭哈马斯,反而得坐下来谈判,停火协议还屡屡出现波折,一会儿指责对方违反协议,一会儿又因为遗体移交问题拉扯不休,这足以说明,哪怕实力差距悬殊,城市和据点作战也从来不是速战速决的活儿。 俄军面对的红军城,可比费卢杰和加沙的情况复杂多了,这座原名波克罗夫斯克的城市,是顿巴斯地区的核心后勤枢纽,乌军从2014年之后就开始在这里经营,把苏联时期的矿业设施改造成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周边不仅有12公里纵深的混凝土防线,到处都是地堡和暗哨,城市下方还有纵横交错的地下矿道,最深能到上百米,乌军躲在里面既能藏匿又能灵活转移,完全把城市变成了“血肉磨盘”。 之前俄军攻打顿巴斯另一座重镇捷尔任斯克时,面对的就是类似的防御体系,乌军投入了8个旅级战斗群,总兵力超过4万人,还有北约雇佣兵助阵,结果俄军花了半年时间才攻克,即便动用了温压弹和钻地弹洗地,把整座城市炸得没有一座完好建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见顿巴斯的城市群防御有多难缠。 红军城作为更关键的枢纽,乌军的防守只会更严密,俄军想要推进,只能像美军当年在费卢杰那样,一条街一条街清理,一栋房屋一栋房屋排查,这样的战斗自然快不起来。 更重要的是,俄军打的不是一场孤立的城市战,而是面对整个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 美国和北约为乌克兰调动了500多颗卫星,其中70多颗是军用卫星,24小时盯着俄军的一举一动,从导弹发射到部队调度,乌军几乎能第一时间收到情报。 马斯克的星链终端更是给乌军雪中送炭,哪怕常规通信被切断,他们也能靠这些设备保持前线指挥畅通,乌克兰累计接收的星链终端已经超过5万台,虽然有近半数因为缺乏有效追踪落入了俄控区,但剩下的依然能支撑起战场通信。 在这样的情报和通信优势下,乌军就像开了“透视挂”,俄军的战术意图很难隐藏,进攻自然要更加谨慎,避免陷入埋伏。 除了情报支持,北约还持续给乌克兰输送武器弹药和军事顾问,让乌军在技术装备上并不逊色于俄军,甚至在部分领域还占了上风,这场冲突早就不是单纯的俄乌对抗,而是俄军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 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下,俄军的推进依然稳扎稳打,2025年夏季攻势以来,俄军已经夺取了149个定居点,控制了3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苏梅和哈尔科夫州建立起了安全缓冲区。 光是9月份,俄军就发射了5638架自杀式无人机和185枚各种导弹,创下了单次810架无人机轰炸的纪录,不断摧毁乌克兰的电力设施、军火仓库和交通枢纽,让乌军的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 红军城战役虽然持续时间长,但到2025年10月中下旬,俄军已经在城市西部和南部站稳脚跟,突破了20到30公里的防线,乌军的防御体系已经出现松动,战局正在朝着有利于俄军的方向发展。 反观乌克兰,虽然背后站着几十个盟友,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援助,却没能守住关键阵地,去年入侵库尔斯克的精锐机械化部队,因为补给不足被消耗殆尽,撤退时甚至只能用废弃塑料瓶制作简易浮筏,如今全线防御都出现了大面积松动,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防御都岌岌可危。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比拼进攻速度,而是体系、耐力和资源的综合较量。 俄军面对的是经营多年的防御工事、北约的全方位支持以及信息化的战场环境,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攻势,不断扩大控制范围,已经足够说明其战斗力。 那些只看攻城时间就嘲讽俄军拉胯的人,显然不懂巷战的残酷,也忽略了俄乌冲突背后复杂的国际博弈。 换做任何一支军队,面对红军城这样的硬骨头和乌克兰这样的对手,都不可能轻松取胜,俄军的表现不仅不算拉胯,反而在重重压力下展现出了强大的战争潜力,倒是乌克兰拿着几十个国家的援助,却始终没能扭转战局,才真的让人难以理解。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